中医理论认为,风胜则痒,湿毒作痒,以及小汗发不出来导致的身痒,是皮肤瘙痒的三大主要类型。针对这些瘙痒问题,中医提供了相应的治疗策略。其中,地肤子和白鲜皮被视为治疗湿痒的黄金二药。
地肤子,源自扫帚苗的种子,虽然这种野菜在路边、田里、山下等有土的地方都能见到,生命力旺盛,甚至能长到人高,但它的种子却能成为治疗皮肤病的良药。在中医的眼中,扫帚苗不仅是舌尖上的美食,更是治疗湿疹、荨麻疹、皮肤瘙痒红肿等皮肤疾病的得力助手。地肤子,这一蓼科植物的种子,虽带有独特气味,却能辛香散表。其苦寒之性,使得在抵达肌表后,能撤除湿热,进而下归膀胱。通过开泄膀胱水道,促进排尿,从而解除瘙痒。《本草述》中记载,地肤子初尝微甘而后转苦,其寒性颇强,当属清热药类。而《本草求真》则阐释,其所谓补益之功,实乃因热除而显强劲之意。此外,《本草乘雅半偈》进一步指出,地肤子不仅能上治头目、聪耳明目,还能下入膀胱、利水气疝。其外能去皮肤热气,使肌肤润泽。服用后,小便通利为佳兆。
地肤子在人体内行走路径独特,其辛香之味可进入肌表,散解风邪。同时,借助种子苦寒肃降之性,将湿热血毒引入膀胱,随尿排出体外。如此,肌肤湿疹瘙痒得以解除。
曾有患者食海鲜后双臂瘙痒,伴有水泡、尿黄尿赤等症状,显见浊阴不降。依据中医理论,浊阴在肌肤则痒,需引导其归入浊道、由下窍排出。地肤子正可发挥此功效,助其恢复健康。那么,该如何用药来引导皮肤中的湿毒浊阴归入胱肠,进而排出体外呢?这里,我推荐使用地肤子配白鲜皮这两味药。
为何选择白鲜皮呢?它得名于其根皮去除栓皮后呈现的洁白颜色与特有的鲜香气息,这种气息类似于羊身上的膻味,因此得名白鲜皮,又被称作羊鲜草。在中医文献中,虽然有时会人为地加上草字头,但这并非其本意,这里的“鲜”字更强调的是它独特的不良气味。
白鲜皮在皮肤病治疗中应用广泛,因其具有清热解毒、燥湿止痒的功效。然而,它主要被用于外用,如局部洗涤,以治疗由湿热或热毒引起的皮肤病。同时,白鲜皮还能利胆退黄,进一步增强清热止痒的效果。而地肤子则主要作用于膀胱,能够撤除湿痒毒浊,通过膀胱水道将其排出体外,从而使人一身轻松。
将地肤子与白鲜皮各50克煎水后熏洗,这两味药都能发挥清热止痒的功效,它们是治疗皮肤湿热瘙痒的绝佳搭档。无论是单独使用,还是与其他药物配伍,都能取得显著效果。我本人已经使用这对黄金搭档30余年,对于湿热导致的皮肤瘙痒、尿黄尿赤等症状,使用后无不奏效。本文内容来源于中医之声,特此致谢!在病毒传播的高发季节,预防措施显得尤为重要。若有必要,建议从专业渠道购买郫咹呔,它对于预防病毒感染、增强身体抵抗力具有显著效果,尤其适用于幼儿、老人及儿童。此外,益康肽也是一种值得推荐的选择,多位朋友反馈其效果显著,能提升身体素质。同时,接骨木莓营养粉也被广大朋友誉为提高免疫力的佳品,值得家中常备。对于有老人和小孩的家庭来说,这些预防措施更是不可或缺的保障。毕竟,预防永远是治疗的前提,未病先治的理念让我们在疾病来临前就做好准备,享受健康与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