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鲜皮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黄芪的药象体会与多种应用场景 [复制链接]

1#

黄芪,这一豆科植物的根,承载着深厚的药象体会与丰富的应用场景。在《神农本草经》中,它被誉为黄耆,李时珍曾解释道:“耆,长也。”因其色黄且为补药之首,故名黄耆。如今,我们更习惯称其为黄芪。

黄芪主要生长在我国的北方地区,如内蒙古、山西以及东北等。它属于多年生草本植物,与甘草同属豆科,二者在形态上亦有些许相似。然而,与甘草的适应性相比,黄芪则显得更为挑剔,它偏爱阳光充足、土层深厚且土壤肥沃的环境。

黄芪的植株相较于甘草更为高大,其地上茎直立,高达一米五左右。它的叶子采用奇数羽状复叶,小叶众多且排列有序,宛如士兵列阵,给人一种温和柔顺、端庄大方之感。此外,黄芪的荚果成熟后也整齐地挂在枝头,更添几分低眉顺眼之态。

在药性上,黄芪与甘草也存在显著差异。黄芪的花色淡黄,叶子碧绿,其气轻灵而柔和;而甘草的花色深紫,叶子深绿,其气则更偏向于固守。因此,黄芪在流通方面更显优势,而甘草则更侧重于固守。

此外,黄芪的根形态独特,圆柱形且直下无侧根,有些甚至形如箭杆,因而被誉为箭芪。这种一根直上的形态,与小叶整齐舒展的气势相得益彰,进一步彰显了其柔和通畅的药性。在采集方面,黄芪的根通常在生长2-3年后采挖为宜,过长的年份可能导致根中黑心,影响药效。因此,临床上使用的黄芪通常都是较为嫩小的根茎。临床常用的黄芪饮片,大多采用斜切片的方式,这样的切片方式有助于黄芪药气的充分溶出,从而提高其药效,相较于圆切片更为优越。优质的黄芪饮片呈现出淡黄白色,并散发出淡淡的清香。用手捏一片,会感到其质地柔软,柔韧性极佳。这种绵软的感觉恰恰反映了黄芪药气的柔和,因此,质量上乘的黄芪常被赞誉为绵黄芪。

黄芪的清香与绵软之气,蕴含着一种缓缓流通的特质,这与人体土气的雍容缓和特性高度契合。因此,黄芪成为补气的重要选择也就显得理所当然。《内经》有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意指只要人体正气充足,便不易患病。然而,生病之人,大多与正气虚有关。黄芪之气,绵软柔和,温香顺畅,与小儿的生机勃勃之气颇为相似。正因如此,《神农本草经》中称黄芪能主治小儿百病,尤其对虚证疾病有显著疗效。曾有一患儿患心肌炎久治不愈,经老和尚指点,以黄芪五百克煎服发汗,连服三日,汗出后病愈。这正是正气足则邪气自去的明证。

黄芪之力虽绵软,但在补虚扶正时,需大剂量方能显效。通常,至少需二三十克以上才可见明显效果。若气虚明显,更应重用黄芪,犹如韩信将兵,多多益善。张锡纯前辈善用黄芪升举大气,创制升陷汤治疗大气下陷之证,可谓知人善用。

在临床上,对于中气大虚的慢性疾病如内脏脱垂、慢性肠炎等,久治不效者,往往因自身气虚难以运行药力。此时,若脉象绵软无力,明显气虚,加大黄芪用量至-g,常可收到显著效果。当然,过量使用黄芪有时也可能引起气滞中满,但配以少量陈皮即可缓解。

此外,黄芪还常用于外科治疗痈疽等皮肤病。其温香微甘、清轻之气主补一身之气而偏于走表,有利于创面的生肌长肉。曾有一女孩因皮肤感染致全身皮下脓肿,久治不愈。后经老中医以一味黄芪60g煎服,月余后逐渐痊愈。在补气领域,有一个备受推崇的方子——玉屏风散。它以黄芪为主,辅以白术、防风,专为治疗气虚自汗等虚证而设。对于那些体质较弱、易感人群,或是稍动即汗出的患者,长期服用玉屏风散可逐渐改善体质。当人体活动时,气血消耗加大,若气虚则难以固摄,导致自汗。而黄芪能充分补益全身之气,恢复一气周流的平衡,从而避免自汗。

因此,黄芪在止汗方面的功效最为显著,尤其是对于气虚不敛导致的虚汗。术后患者因手术创伤气血,常出现一动即全身大汗的情况,这时重用黄芪g浓煎频服,往往一两剂即可显著减轻症状。

黄芪的特性使其在补虚方面效果显著。其清轻之气流畅通达,既能升举大气治疗内脏脱垂,又能敛收一气治疗气虚自汗。然而,黄芪的药效并不持久,因此对于突发的暂时性虚证效果最佳。

此外,虽然黄芪长于补虚,但并不擅长祛邪。对于结滞较重的疾病或需要破气流通的情况,黄芪的效果则显得不足。然而,在气虚水肿等邪气流通较好的情况下,黄芪仍可发挥其祛邪作用。

总的来说,黄芪是一味补虚佳药,但在使用时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灵活调整剂量和配伍,以充分发挥其疗效。其实,黄芪在治疗汗出与水肿方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汗液与水湿都属可流通的津液,而气行则水行,仲景治水正是着眼于气而收效于水。通过黄芪补气行气,使一气恢复周流,自然能止汗消肿,病随气愈。古人云:“黄芪无汗可以发汗,有汗可以止汗”,正是此理。此外,黄芪还对气虚发热有显著疗效。气虚发热虽不算大热,但常缠绵难愈,发作有时。其根本原因在于周流之气虚弱,导致升降不利,郁滞成热。黄芪能补气助气行,使气行通畅,从而热退病愈。

在中药配伍上,黄芪需谨慎选择搭配。它畏防风、恶鳖甲和白鲜皮。防风善于熄风,不利于黄芪的通行;而玉屏风散中黄芪与防风同用,则是取防风之敛润,助黄芪之敛藏。鳖甲长于破气,白鲜皮偏于耗气,都会消耗黄芪的补气功效,一般不宜同用。但在气虚而病结时,亦可同用,以黄芪的补益之力为攻病之盾,达到去病不伤正的效果。

临床上我更倾向于使用生黄芪而非炙黄芪。生黄芪和畅之气更适用于临床,而炙黄芪蜜炙后通行力会减弱,柔润之性增强,不适合大剂量使用。若需温润,可少佐当归同用,效果更佳。

最后,《神农本草经》对黄芪的综述为:“黄芪,味甘,微温。主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及小儿百病。”这进一步印证了黄芪在中医领域的广泛应用和显著疗效。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