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认为,风胜则痒,湿毒作痒,以及小汗发不出来导致的身痒,是皮肤瘙痒的三大类型。针对这些症状,地肤子和白鲜皮这一治湿痒的黄金组合,常能发挥显著疗效。
地肤子,这种来源于扫帚苗的种子类中药,因其独特的药性,在《药性赋》中被誉为能利膀胱、洗皮肤之风的良药。尽管它是一种野菜,但在中医的眼中,它却是一款不可多得的皮肤病治疗良药。无论是湿疹、荨麻疹,还是皮肤瘙痒红肿等各类皮肤疾病,地肤子都能展现出显著的治疗效果,堪称皮肤病的天敌。地肤子,这一蓼科植物的种子,不仅带有独特的香气,更蕴含着丰富的药性。其特殊的辛味能够深入肌表,有效散解风邪,而苦寒的种子药性则能将湿热血毒统统收入膀胱,随尿排出体外。这种奇妙的走皮之功,使得地肤子成为治疗皮肤瘙痒的得力助手。
在《本草述》中,地肤子的味道被描述为初尝微甘后转纯苦,其寒性也让它成为清热之剂中的一员。而《本草求真》则指出,其所谓补肾强阴的功效,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补益,而是得益于其清热作用带来的益处。
另外,《本草乘雅半偈》进一步阐释了地肤子的作用机制。它能够上达头部,聪耳明目,下入膀胱,利水气疝。同时,它还能外去皮肤热气,使肌肤恢复润泽。服用后,小便通长无疑是其功效的显著标志。
综上所述,地肤子在人体内的作用路径清晰可见。其独特的辛味使其能够深入肌表,散解风邪;而苦寒的种子特性则让湿热血毒得以收入膀胱,随尿排出。这种奇妙的走皮之功,正是地肤子在治疗皮肤湿疹瘙痒方面的独到之处。那么,该如何引导皮肤中的湿毒浊阴归入胱肠,进而排出体外呢?关键在于选用合适的药物组合。这里,我推荐使用地肤子配白鲜皮这两味药。白鲜皮,其根皮去除栓皮后呈白色,因而得名。它有一种独特的羊膻味,这种气味在中医里被称为“鲜”。尽管在现代中医文献中,有人人为地加上草字头,但这反而偏离了原意。这里的“鲜”字,实际上是指其特殊的不良气味。
白鲜皮在皮肤病治疗中应用广泛,因为它能清热解毒、燥湿,且多用于外用,如局部清洗,以治疗由湿热或热毒引起的皮肤病。此外,白鲜皮还能利胆退黄、清热止痒。而地肤子则主要走膀胱经,能将湿痒毒浊从膀胱水道排出体外。这样一来,体内的浊气得以清除,人自然会感到轻松。
我常用地肤子、白鲜皮各50克煎水熏洗,来治疗皮肤湿热瘙痒。这两味药都能清热止痒,堪称治皮肤湿热瘙痒的黄金搭档。它们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加入到其他辨证方中,以增强疗效。我使用这对黄金搭档已有30年之久,对于湿热导致的皮肤瘙痒,但见尿黄尿赤、皮肤湿痒者,用之往往能取得显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