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蓝天精灵”的生态环保意识,正在越来越多人心中生根发芽。近日,一只幸运的白头鹎在浦东接受了约一个月的救助后重返自然,为第41届上海“爱鸟周”又增添了一个生动的爱鸟故事。
受疫情影响,今年的上海“爱鸟周”由往年的4月延期到8月。为进一步扩大“爱鸟周”活动的影响力,提高公众爱鸟护鸟意识,传播生态文明理念,8月20日至8月27日期间,以“守护蓝天精灵,共享美好家园”为主题的线上线下活动在全市开展,邀请市民参与。
据悉,今年上海“爱鸟周”系列活动主要包括:h5线上启动、“爱鸟助飞”趣味闯关、第17届市民观鸟比赛、“爱鸟助飞”绘画作品征集活动、常见鸟类识别活动、“爱鸟助飞”公民生态文明素养情景微剧等。考虑到疫情防控和季节等因素,第17届上海市民观鸟比赛计划在秋季举行。
鸟类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实加强鸟类保护工作,对于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爱鸟周”活动不仅向公众普及了鸟类知识、增强了公众护鸟意识,而且壮大了护鸟力量、推动了护鸟工作,成为我国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的标志性品牌活动。
发生在浦东的“白头鹎救助记”,就是一个鲜活的案例。事情发生在7月20日,浦东新区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站收到消息,医院发现一只雏鸟掉落在地上,因为无法判断其种类,因此准备送到野保站。
接待这位热心市民的工作人员夏晓燕告诉记者,市民送来的是一只尚未睁眼的受伤雏鸟,初步判断孵化一周左右,羽毛也没有完全长出来,不太好确定具体种类。考虑到雏鸟太小,她决定把它带回家喂养。
“第一天晚上,我一直很忐忑,生怕它活不下来。没想到,小家伙的生命力很顽强,一直张着嘴要吃的。”夏晓燕说。就这样,夏晓燕一家三口承担起了照顾雏鸟的任务,每天定时喂食,一开始是奶,后来是蛋*,再到蛋*加鸟粮。
几天后,雏鸟睁开了眼睛,也长出了不少羽毛。夏晓燕分辨出,这是一只白头鹎,属于在上海比较常见的一种鸟类。精心呵护了一个月后,看白头鹎已经能够独立生存,夏晓燕和家人一起将它放归了自然。
“虽然救助的并不是保护动物,但从这次事件中,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市民对于鸟类的保护意识正在增强。”夏晓燕说,平时,野保站也会经常接收市民发现的受伤鸟类以及其他野生动物等,“这样全民爱护鸟类、爱护野生动物的氛围,让我们感到十分高兴。”
栏目主编张琪
责任编辑徐玲
图片来源浦东新区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站供图
上观号作者:浦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