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今天刚翻到一篇文章--《夜读丨你的粮食从哪儿来》,里面揭秘了中国的产粮大省,以及以人口为计量单位,到底能养活多少。看完后陷入震撼中,爷爷悄然站在身后,长叹一口气。
爷俩面面相觑,四目相对很长时间,终于爷爷开了口。
他慢悠悠的说道:“现在日子过得多滋润,想必不用我多说了。可解放之前的粮食,不止是有大米、白面,当然也没到树根皮带那么邪乎,却还是承载了我们老一辈人的记忆。尤其,在年关里,那些平常舍不得的主食,回忆起来,那锅气也是极香的!”
“因为地处北方以北,极寒之地。所以,多数时候,大家伙儿吃的还是能上灶台蒸、煮的食物。”
爷爷悉数回忆了跟现在时节比较像的往昔时光,现在这个初春时节,该吃这些了:
1.年前年后“细粮”窝窝头
窝窝头,这仨字,肯定不陌生。那时候条件艰苦,一年挣不了50块钱,还要养活一大家子。
玉米面做的窝窝头,已经是当时高端的“限定”年餐主食啦!
作为做常见的粗粮,采用天然绿色的五谷杂粮作为辅料,其中的纤维素含量很高,具备刺激肠胃蠕动的作用。虽然口感欠佳,但是其微甜的味道,健康的本质,愿称之为主食NO.1!
2.红红火火“苋菜”薄饼
以往,野菜也被划分在传统主食里,因为能入口果腹的并不多。大部分时间里,奶奶总是背着三婶,去北坡上挖野菜。
回家蒸一下,赶着热气腾腾的屉笼,开始挽起袖子和面。
作为叶菜中的“长寿菜”,苋菜含丰富的蛋白质、糖、粗纤维、钙元素等营养物质,可以做到增强免疫,适时的清热解毒等功效。苋菜与玉米碎渣磨成的面,现在想想,也算是营养元素配齐了!
洗干净苋菜,切成碎末,放入料理机打碎。加入玉米粉边加水边搅拌,奶奶为了让我更愿意吃,还加入了糯米粉。调制糊糊的状态,开始烙饼了。
香味儿,噌的一下就上来了。
3.甜甜蜜蜜“玉米面”红糖糕
红糖是70年代末,最能调味的调味品了。家家户户的孩子们,都在过年时能吃上那一小撮,就算是最好的礼物,基本上能显摆一整天。
这里的红糖糕,也是发糕。毕竟不发面,人均不够分啊。而且这种混着玉米面的主食,很容易造成“一抢而空”,尤其最小的姊妹偷吃了,大家也不会作声的。
红糖熬化之后,与玉米面等粗粮和成的面,一起揉捏、团吧,渐渐着了色,那颜色光是看,便是喜庆。
4.稳妥吃饱“青稞”燕麦粥
青稞和燕麦都是粗的不能再粗的粗粮了,健康是真的健康,可太硬了,口感着实不好。要不是爷爷提起,完全不想回忆这两种食物在口腔中的感受!
但,往往这在年,可是香饽饽。毕竟饱腹感是不会骗人的,生活总是要前行的,不如咱吃饱了继续?
既然是粥,就很好做,打下来的麦子,剥皮晾晒,混着燕麦一起蒸,再加入水一起煮。奇特的是,居然能喝出来淡淡的甜味儿!
5.新鲜细作“大碴子”蛋*粥
大碴子现在也是可以见得到、摸得到的,鸡蛋虽然也是常见。但往常日子里,鸡蛋可是要分成很多个食用步骤的!
老大吃蛋清,老幺吃蛋*,蛋*补身体。老幺偷偷给姐姐攒下来点蛋*,混在粥里,香得过分!
村里送了几个热乎的鸡蛋,改善伙食是跑不了了,奶奶将蛋*捣碎,倒入碴子粥里,沙沙且粘稠的口感,童年最爱也不为过!
虽然,忆往昔全都是艰苦岁月,可最终生活依然过得很甜。现在高楼鳞次栉比的时代,全是钢筋水泥,人心隔肚皮。
愿生活不再为难在路上奔波的人们,也祝各位看官,前程似锦、万事胜意!
如果您喜欢我的作品,劳烦给我点个赞,省得翻着翻着找不到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