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第五届湖南·安化黑茶文化节开幕式在湖南举行,八方宾客因一片小小茶叶齐聚于安化。
安化黑茶是我国六大茶类中黑茶的代表,茶叶色泽乌黑油润,因产自湖南安化而得名。十月下旬的安化茶山仍是绿意盎然,茶树簇拥着生长,霸道地占满山头,每一片小小的茶叶汇聚成兴业富民的拳头力量,在安化城市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千年黑茶厚积薄发
安化先有茶,后有县,这座小城本身就是因茶而起。地处湘中偏北、资水中游的安化,地域面积平方公里,是湖南省第三大县。境内多山,平均海拔在米以上,全年温和湿润,云雾缭绕,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茶树栽植和茶叶生产的天然条件。天生的好条件让茶叶“不种自生”,“崖谷间生殖无几,唯茶甲诸州县。不仅茶多,且质优”。早在唐朝,就有关于安化所产的茶叶的记载。
在明朝,“黑茶”这一名称正式出现在文献中,安化黑茶被定为运销西北的官茶。此后,安化茶业出现空前兴旺的局面。安化黑茶作为储边易马”的官茶、农牧民族的“生命之饮”,与丝绸、瓷器等商品一起,沿着茶马古道远销边疆,直达中亚、欧洲。如今,茶马古道沿线业依然保存了许多老茶馆、茶园的遗址。
本届黑茶文化节上,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安化贡茶花卷“千两贡茶”回乡”省亲”,年10月22日至年2月10日期间将在安化黑茶博物馆展出。据了解,“千两贡茶”是现存最早的安化千两茶实物,出现时间在清嘉庆年间。省文物局副局长王志杰介绍,收藏于故宫的“千两贡茶”依然茶体完整、茶香四溢,真实地展示安化茶的好品质。
绵延千年的历史为安化黑茶沉淀了丰厚的底蕴。安化黑茶“千两茶”的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年,安化黑茶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年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年,“全国安化黑茶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由国家质检总局正式授牌,安化黑茶再次入选百年世博(米兰)中国名茶金奖。
立足黑茶久久发力
“茶市斯为最,人烟两岸稠。”一直以来,安化黑茶为安化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这一句诗,就是形容明末清初安化茶市的繁华景象。当时,晋陕甘鄂湘等地茶商纷纷到安化经营茶叶,安化境内茶行、茶号最盛时达余家,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民国初年。
进入新时代,安化县委、县政府立足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持续发掘黑茶潜力。年至年,安化茶园面积从10.9万亩发展到36万亩,茶叶加工企业从20家增长到余家。年,实现茶叶加工量8.5万吨,综合产值亿元,税收1.5亿元。
10月21日,安化云台山八角茶业有限公司云台崖建厂20周年庆典暨乡村振兴对口签约会举行。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八角茶业首代茶人龚寿松就开始做黑茶,随后,儿媳邓超芝、孙子龚意诚先后接力。八角茶业从早期的小作坊发展到拥有一家隐在胡同里的小厂房,再到茶园扩张另建新厂,一步步日渐壮大。目前,八角茶业茶园面积0亩,厂房面积达1.28万平方米,3条现代化生产线实现标准化、清洁化、智能化生产,日处理茶叶鲜叶能力达4万公斤以上。八角茶业就是安化茶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带动茶农增收。据统计,目前全县超过35万人从事与茶相关的生产经营活动,仅劳务收入就超过30亿元。安化黑茶产业逐步成长为县域内规模最大、品牌最响、综合效益最高、带动能力最强、从业人员最多、成长性最好的富民主导产业。全县15万多贫困人口中有10万人因茶脱贫,形成产业脱贫的“安化模式”。
小茶叶带动大产业
“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旱土和庄园。”近年来,围绕黑茶产业,安化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积极构建以“茶为基础,旅为媒介,文为内涵,康为延伸”的茶旅文体康特色产业体系,深度推进产城融合发展。
茶旅产业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安化黑茶特色小镇。小镇规划面积20.52平方公里,涵盖株溪口电站至东坪电站之间的资江水域及两岸10个行政村。项目于年启动,计划5年总投资亿元,目前已实施子项目25个,累计完成投资46亿余元。此外,安化打造了以“美茶颜、品茶点、走茶道、游茶园、食茶宴、赏茶戏、宿茶庄、忆茶事”为主题的安化24小时健康茶生活精品旅游路线,用一条旅游路线,串起了本地景点、茶园、特产和文化。
在进一步拓展安化黑茶品牌深度上,安化县相继成立安化黑茶研究院、湖南省茶叶产业技术体系雪峰山区试验站、白沙溪安化黑茶企业技术中心等科研机构,与多家省级以上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产业发展中科技贡献率达75%。今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仲华唯一工作站落户安化。在本届文化节上,刘中华发布新书《科学解开安化黑茶化学与健康密码》,解读安化黑茶的健康密码。
第五届湖南·安化黑茶文化节期间,安化县共洽谈各类合作项目30余个,达成投资合作项目14个,合同引资达.亿元,比上届黑茶文化节增长.94%。本次签约的项目涉及方方面面,包括茶旅康养小镇开发、新能源综合开发、家具生产、安化黑茶全产业链开发等项目。
一片茶叶养一方水土,一片黑茶书写了兴业富民精彩故事。在成为区域规模大、品牌响、效益好、带动强的优势特色产业的道路上,安化黑茶仍在奔跑。
潇湘晨报记者申潇轶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