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意思是说,一个人的成就与年龄的大小似乎没有太大的关系,毕竟,当你确定了前方的路,多久都不嫌晚。那么,究竟是“出名要趁早”,还是“大器要晚成”,其实还是得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然而,有趣的是,在中医的世界里,有一些中药也是这样的,有一些中药是“腊肉骨头老来香”,而有一些中药却是“后生可畏正青春”。诚如《儒林外史》所说,“莫欺少年穷”,而对于有些中药,也是如此,“别嫌苗无用”,比如,中医界鼎鼎大名的“茵陈”,就是典型的靠“吃青春饭”的奇妙中药。
说到茵陈这味中药,有些在农村长大的孩子可能还会认识山野路旁勃勃生机的茵陈。那么,茵陈究竟有什么作用呢?一般来讲,茵陈味苦、辛,性微寒,主要归脾、胃、肝、胆经,具有清利湿热、利胆退黄的基本功效,临床上常用于治疗黄疸尿少,湿温暑湿,湿疮瘙痒等疾病。实际上,茵陈的作用远远不止这些,就单纯的从传统中药的角度来说,茵陈具有退黄,解郁,泻火,祛湿止痒[1];利湿退黄,解毒疗疮,利胆排石,清热利尿,解表散寒,化瘀、止血、止痛[2]等药用功效。也就是说,茵陈的药用功效,还有诸多待发掘的地方。对于茵陈这味中药,其实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不过无论是《神农本草经》,还是《名医别录》,抑或是《伤寒杂病论》,对于茵陈的核心功效,无不集中在“治黄疸”、“利小便”、“清热邪”方面。所以,《本草汇言》对于茵陈的作用,直接一句“清黄疸,利小便,为黄家君主之药也”,堪称是对茵陈功效的最佳提炼了。然而,对于茵陈的功效,历代本草典籍却有着诸多发挥,只可惜这些关于茵陈的潜在作用却未曾重视,比如《本草拾遗》中所说,茵陈“通关节,去滞热”;又比如《本草蒙筌》中所说,茵陈具有“行滞,止痛,宽膈,化痰”的作用;更比如《医林纂要》中所说的“坚肾”“去郁”;还比如《本草再新》中所说的“泻火、平肝”,“止咳发汗”,“消肿”,“疗疮火诸毒”等诸多功效,都应当大力发掘和深入研究。对于茵陈的配伍,早在《本草汇言》中就有关于治疗黄疸的独特配伍,比如配防风、羌活,治疸黄;配苍术、厚朴、泽泻,治黄疸兼风;配生姜、白豆仁,治疸黄兼湿;配川黄连、龙胆草、滑石,治疸黄兼寒;配陈皮、橘红、干姜,治疸黄兼热;配槟榔、枳实、山楂、麦芽,治伤酒发黄。后来,在《得配本草》中,对于茵陈的配伍又有新的发挥,茵陈配附子、干姜,治阴黄;配白藓皮,治痫黄如金;配秫米、麦曲酿酒,治挛急;配大黄、栀子,治湿热;配桃仁,治血黄;配苍术、厚朴,治湿黄;配枳实、山楂,治食积发黄;配知母、黄柏,治火黄;配车前子、木通,治黄而小便不利。可以说,这已经基本囊括了茵陈的配伍奥秘,对于临床应用,大有裨益。中医自古就强调,“不传之秘在于量”,对于茵陈来说,也同样如此,不同的剂量,能够发挥的作用也不一样。有医者研究发现,茵陈用于阳黄时,用量宜大,且使用时要久煎;用于急黄时,用量适中;用于阴黄时,一般用量也适中;茵陈作为解郁使用,主要取其清香疏散之性,一般需后下以存其性,用量较小,以起到“四两拨千斤”之妙;茵陈作为泻火功效时,用量较大,与其他中药共煎,不宜后下;茵陈作为祛湿止痒时,内服一般用量较大,如果是外用的话,用量多大于内服,且煎煮的时间可以稍长一点[1]。不难看出,茵陈这味中药的量效关系是有着很深的学问的。也有医者通过对古今医家对于茵陈的临床应用,对茵陈的用量和配伍作了总结,认为茵陈的常用剂量为(略),最大剂量可以用至(略);用于治疗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慢性肝病、胆囊炎、胆石症及肝硬化等疾病见黄疸症状时,茵陈常用剂量(略),若是黄疸初起,热重于湿,可与大黄、栀子等中药配伍,若是湿重于热,可与泽泻配伍,若是阴黄,寒湿为主时,可与附子、干姜等中药配伍;如果用于治疗氨基转移酶升高和肝功能异常时,常与栀子配伍,茵陈的常用剂量(略);如果用于治疗外感暑湿发热时,常与藿香、青蒿、黄芩、白豆蔻等中药配伍,茵陈的常用剂量(略)[3]。其实从茵陈的用量与临床用途,不难发现,茵陈对肝胆可谓是“情有独钟”。由于茵陈在历代医家的眼中,颇具实力,而且现代临床中,茵陈的用途也在逐步拓展,这也吸引了现代药理的眼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茵陈具有利胆,保肝,免疫调节,抗病原微生物,解热镇痛消炎,抗肿瘤,抗艾滋病,细胞保护,治疗皮肤疾病,治疗糖尿病,抗害虫[4];调脂降压及降血糖,抗动脉粥样硬化,抗炎,耐缺氧,抗氧化[5];抗菌,对灰黄霉素的增效作用,抗病毒,抗钩端螺旋体,杀虫,降血压,降血脂,遗传损伤,溶血,平滑肌兴奋,利尿[6];抗癌[7];预防阿尔茨海默病,调节代谢,抗骨质疏松,神经保护[8]等多种药理作用。不得不说,茵陈这样一味农村常见的中草药,却拥有着如此奇妙的药理作用,真是让人感慨不已。茵陈这味奇妙的中药,要说它的核心功效,一言以辟之,养肝是灵丹、利胆是妙药、祛湿是良品,还抗癌、降三高、抗病毒,调节代谢、调节免疫,真不愧是一味千古良药。不过,茵陈虽然临床效用强大,但是依然有着它的注意事项,由于茵陈微寒苦泄,对于脾胃虚寒、蓄血发黄、血虚萎黄等疾病的人来说,不宜使用。另外,孕妇、哺乳期妇女、小儿、体质虚弱的人群,也不要轻易使用茵陈。参考文献[1]刘利华,孙保国,伍新林.茵陈用法用量探究[J].江苏中医药,,42(1):60-61.[2]姜波,焦文霞.茵陈的古今临床应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1(3):36.[3]郑玉娇,王青,邸莎,等.茵陈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探究[J].吉林中医药,,39(2):-.[4]董岩,王新芳,崔长军,等.茵陈蒿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19(4):-.[5]孙涛,陈炜.茵陈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药与临床,,1(3):59-61.[6]沈映君.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药药理学(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7]王安庆.茵陈的现代研究进展[J].光明中医,,29(10):-.[8]刘玉萍,邱小玉,刘烨,等.茵陈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草药,,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