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鲜皮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道地药材看黑龙江系列报道之三十四
TUhjnbcbe - 2024/10/4 17:13:00

“道地药材看黑龙江”系列报道之三十四

黑龙江庆安县:做好“三篇”大文章打造医药产业核心区

黑龙江省庆安县依托资源优势,打造“1+N”中药材种植体系,举全县之力大力发展中药材,做好“三篇”大文章。目前,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20余万亩,形成百亩育苗基地、千亩示范基地和万亩种植基地,整体推进种植业迅猛发展,打造“医药产业核心区”的金字招牌。

庆安县是黑龙江省五味子、刺五加野生中药材资源保护区,地处寒地黑土核心区,寒土休眠赋予天然无污染的生态环境使其成为道地药材生长的天赐宝地。蕴藏五味子、刺五加、人参、党参和柴胡、赤芍、百合、防风等57科种野生中药材。国有林场管理局金沟林场被黑龙江省人民政府评定为“五味子、刺五加野生药材资源保护区”,总面积2.2万公顷,蕴藏量1.9万吨,充分展现了庆安在中药材发展的优势。

据庆安县人大副主任、中药材领导小组组长孙合江介绍,从80年代庆安县农民就开始中药材人工种植,平贝、黄芪、苍术、五味子等都有较大规模。经过30多年的发展,庆安医药产业不断壮大。年建立庆安县制药厂,产品销售网点覆盖全国10个省90多个市县。他称,上世纪90年代依托近山优势栽培人参兴起,逐步成为全国最大的人参栽培基地,面积达到6.5万亩。同时,医药工业迅速发展,初步形成了以中桂制药、奈德制药、瑞格制药、科伦制药、地纳制药等中药和化药生产龙头企业,拥有个品种、个批准文号,年使用中药吨以上。

做好“三篇”大文章

据介绍,未来一个时期,庆安县精选“医药小切口”,做好“三”篇大文章。

深度开发“原字号”。庆安县通过优化农业结构,加大保护区建设力度,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利用5年时间,将中药材种植面积发展到35万亩;黑龙江省鑫乐泰农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全勇告诉记者,该公司种植刺五加优质品种7万余亩,其中林下种植6.5万亩,大地种植及育苗已达到余亩,现已建立2个刺五加中药材种植基地。致力于打造种植各种适合本地种植的中药材,其中包括刺五加、人参、赤芍、白药、白鲜皮、金莲花、沙棘等。

原黑龙江省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局局长焦桂莉参观庆安刺五加种植大王王全勇展厅

改造升级“老字号”。就是通过推进中药产业园区承载量,打造牵动医药开发产业的“龙头”,实现科技成果转化,3年内引进医药企业10户,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实现集群发展;

培育壮大“新字号”。通过谋划建设中药材交易中心、百药园、庆安柳河人参特色小镇、医养特色小镇等特色中药材旅游业,推进特色中药材旅游业迅猛发展,实现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北药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一亩药十亩田”富民增收

庆安县不断扬长资源优势,推进中药材种植,打造“1+N”中药材种植体系,拓宽富民增收渠道。

庆安县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范军介绍说,庆安县借助全省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示范县契机,优政策、调结构。制定支持农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和中药材产业开发实施意见,落实补贴政策支持道地药材种植,激发企业农户参与热情。同时,优效益、促引带。“一亩药十亩田”。实践中,通过组建“村组织+专业合作社(企业)+农户”中药材产业联合体,带动农民户,户均增收元以上。黑龙江省鑫乐泰农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全勇告诉记者,公司每年可以提供劳动就业务工人次就达到五万人次。为务工人员增收万左右。

壮大产业集群

庆安现有6户制药企业。县委县政府围绕产业抓项目,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一是筑巢引凤,壮大产业集群。依托医药龙头企业,规划建设面积10平方公里专业医药产业园区,推进开发区能源中心建设,打造医药企业聚集的“洼地”。二是巧借外力,推动合作共建。由上海康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领衔组织成立“中国庆安北药博士后移动工作站”;聘请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王喜军和安评中心主任吴修红为政府医药产业特聘专家,促进县域企业与哈医大、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等高校合作,推动“产学研”一体化。三是提升内力,推动企业升级。今年,4家药企投资4.77亿元实施技改扩建,推进企业提质增效。目前,全县拥有医药品种个、批准文号个,中药材年用量超过吨。

实施“品牌强县”发展战略

大力实施“品牌强县”举措,培育医药特色品牌,推动庆安在同质化竞争中突出重围。

一是打造北药品牌。连续举办两届中国北方(庆安)中药材产业发展大会,叫响炒热庆安北药品牌;扶持企业研发产品,抢占市场,树立医药品牌。二是打造市场品牌。建设中国供销庆安农商物流园、绥化保税物流中心、中药材一条街等中药材交易平台,推进中药材交易市场建设,打造北方中药材集散中心。三是打造小镇品牌。谋划人参小镇建设,突出种植、加工、科研、销售、康养、旅游,建设独具特色的中医药小镇,助力产业发展,助力富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付彦华裴振萍)

1
查看完整版本: 道地药材看黑龙江系列报道之三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