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科院副院长:中国对灰霾研究强度比国外大
【写在前面】
又是一年全国两会时间,不出意外,环保、治理灰霾仍是今年全国两会的焦点之一。
2013年以来,全国出现大面积灰霾天气,污染之重堪称史上之最。2013年9月,国务院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如今,将近一年半的时间过去,灰霾天仍时常出现。
中国的灰霾研究与治理始于何时,目前达到了怎样的效果?治霾之路应该怎么走?现行环保体制应做出哪些调整,灰霾治理才能显现效果?就此,澎湃新闻专访了大气污染防治领域的专家柴发合。
柴发合是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副院长,长期致力于大气环境管理研究,曾参与环保 三大行动计划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之一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编制。
在柴发合看来,中国在灰霾研究上已取得初步成效,对灰霾的成因、形态、来源等已有基本认识,但在灰霾控制,尤其是危害公众身体健康的PM2.5控制上,仍需进一步研究和有计划地应对,包括控制污染源和规避灰霾危害的研究。
柴发合认为,应当建立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环境管理体制。恰逢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之际,柴发合呼吁国家设立大气污染防治重大科技专项。
柴发合说,国家原来有十六个重大科技专项,其中有一个跟环境有关,是水污染专项,但大气一直没列入。 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我们呼吁早一点列大气专项。
据柴发合透露,现在国家在制定 十三五 规划和污染治理专项, 据我所知还是有所考虑的,但最后能不能成,不知道。
环保部2010年设立了有关灰霾的项目
中国环科院副院长柴发合 资料图
澎湃新闻:灰霾的频繁爆发,使得有关灰霾的研究越发迫切。国内对灰霾的研究始于何时? 在灰霾成因、来源解析、控制灰霾和灰霾监测等方面的研究达到了怎样的水平?
柴发合:2009年,环保部当时在筹划大气污染控制科技专项时,也是想搞个大课题来进行PM2.5的研究。2010年,环保部设立了有关灰霾的项目,当时也是我牵头的,是关于重点地区灰霾成因的研究,针对京津冀、长三角和成渝地区做了一些研究。
后来中科院有了灰霾追因的一个项目,这个项目是中科院重大专项B计划里的。投入了不少人力物力,我们环科院、北大、清华等单位参加,以中科院为主。
后来各个地方,也针对PM2.5来源、成因,都做了些研究。特别是2014年以来,环保部组织各个地方进行初步的PM2.5来源解析。
澎湃新闻:2010年环保部设立的灰霾研究项目,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
柴发合:那个项目重点是研究灰霾是怎么发生的,确实研究出来,灰霾和PM2.5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灰霾本身是气象词,但它的成因和PM2.5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并且也研究了各个地方PM2.5的主要化学构成,PM2.5可能分布时间,以及基本成因。
基本上分成四种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