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支付一直犹抱琵琶半遮面
信用支付一直“犹抱琵琶半遮面”
电商为了提高用户体验并增加交易量,与银行合作推出类信用卡业务,初衷是值得肯定和鼓励的。但是,如果是在未经过全方位风险测试的情况下仓促推出,则有可能砸了招牌又流失客
电商为了提高用户体验并增加交易量,与银行合作推出类信用卡业务,初衷是值得肯定和鼓励的。但是,如果是在未经过全方位风险测试的情况下仓促推出,则有可能砸了招牌又流失客户。
如今“互联金融”已成为各媒体关注的焦点,近期一条“支付宝即将推出信用支付”的消息搅动了整个互联市场。从3月初阿里金融公开称计划推出信用支付至今已历时近半年,信用支付一直“犹抱琵琶半遮面”,各家媒体报道的信用支付上线时间表也不一样。至今也没有明确的官方说法,唯一能确认的部分就是首家合作银行为上海农商行。面对着众多期盼、好奇,甚至质疑,阿里信用支付的推出似乎承载了不少压力。
阿里信用支付本着方便买家和商户、提高移动支付交易量乃至引领互联金融行业创新发展的初衷,是值得肯定和鼓励的。不过,如果该产品是在强烈的市场期望催促下,未经过严格审慎的压力测试以及周全的客户体验优化而仓促推出的话,则可能会造成一些不良后果。
首先,由于信用支付涉及与银行合作,而且信用支付的体量不容小觑,那么合作银行就必须具备一定的资金实力。阿里旗下的淘宝和天猫是中国市场占有率最高的电商平台,仅去年“光棍节”一天时间,天猫就为支付宝贡献了191亿元的交易量;而上海农商行2012年年报显示,截至2012年末该行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915亿元,比去年初增加250亿元,其中个人贷款仅增加24.84亿元。对比之下,不禁让人担忧上海农商行的放贷能力能否胜任庞大的信用支付需求。
其次,合作银行的银系统稳定性也是关键因素之一。在每年的电商促销期,总有一些银行的银系统不堪重负,去年“光棍节”就有多家银行的银因为使用人数过多而出现系统繁忙情况。阿里信用支付必然涉及支付宝与合作银行进行系统对接,那么一旦遇上购物高峰期,上海农商行的信息技术系统能否应付得了洪水一般涌来的信用支付指令呢?这儿也是一个问号。
综合以上两点,阿里信用支付酝酿时间这么长就很容易理解了。因为这中间涉及大量与合作银行及监管机构沟通、银系统对接以及压力测试工作。而且电商企业十分注重客户体验,长时间的内部公测更是免不了的。
所以,如果阿里信用支付太快推出,对于银行及用户来说反而不是一件好事。所以,我们还是静待阿里先把自己的活干好,再看看信用支付有什么真本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