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鲜皮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新纪录双季稻亩产超斤豪言推广
TUhjnbcbe - 2020/12/21 13:19:00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两个月前刚过了90岁的生日,这位“90后”曾经许下一个生日愿望,希望他们的第三代杂交水稻“叁优一号”双季亩产能够达到斤。

豪言推广一亿亩杂交水稻可再养活三千万人△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栏目视频十一月初,湖南衡南县双季稻种植基地,进行了第三代杂交水稻“叁优一号”的测产。晚稻现场测产结果显示:平均亩产达到了.7公斤,加上此前测得的早稻平均亩产量.06公斤,双季稻亩产量达到了.76公斤,实现了袁隆平院士双季“亩产斤”的目标,袁老及其团队再次刷新了杂交稻的亩产纪录。第三代杂交水稻具有高产、抗病、抗寒、抗倒等特点。因此,第三代杂交水稻技术也被袁隆平院士看作是突破亩产“天花板”的关键。要杂交出更优秀的水稻,首先要得到一株最优秀的“母水稻”,这个过程可谓万里挑一。从年开始大量培育母水稻,到年才成功得到一百多株候选“母水稻”,袁隆平的团队先后培养了近50个批次、上万株水稻。接下来,这一百多颗作为母本的“母水稻”,还要与上千种不同品种的父本杂交。又经过了两年多的时间,湖南、海南两地同时杂交种植,大约经过了8代杂交后,整个团队在年才最终获得“叁优一号”最佳的父本、母本组合。此后,湖南、云南、广西、湖北等南方8个省份,都开始试种“叁优一号”,摸索各个地区最佳的种植方法。说起未来的工作计划,袁隆平说还有两个任务要完成,第一是在五年内实现杂交水稻亩产达到公斤,第二是继续推广“海水稻”,也就是耐盐碱水稻的种植。他算过一笔账,全国有近两亿亩盐碱地可以种植水稻,如果可以在全国推广种植1亿亩,预计可年产粮食亿公斤,这样就可以解决一亿五千万人的吃饭问题。袁隆平曾经做了一个梦,梦中的水稻像高粱一般高,穗子和扫把一样长,谷粒犹如花生米那样大,人们可以坐在稻穗之下乘凉。截至目前,我国的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两亿亩,已经诞生出了身高接近2米的巨型稻,这位“90后”老人的“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正在一点点变为现实。35年破解玉米高产密码累计增产粮食亿斤△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栏目视频确保中国的粮食安全,除了提高亩产产量,还要把种子技术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长玲是我国玉米界资深专家,在过去长达35年的岁月中,他一直在培育“三高三抗”的玉米良种,不仅高密度、高穗粒、高结实率,还要抗倒伏、抗病、抗旱。但要培育出这样的良种要经过九九八十一难。*长玲在对数以万计大群体遗传基因的精心研究中,破解了玉米高产的密码。每年7、8月份,在30多摄氏度的高温下,*长玲都会准时出现在北京昌平的育种试验田,进行授粉杂交,观察玉米的抗旱和抗倒伏能力。冒风雨、顶酷暑,从年选配到年,*长玲用17年的坚守,终于培育出中单品种。把玉米亩产从五六百公斤提高到公斤,成为我国西南玉米区,适应性广,丰产性好,推广面积最大的品种。之后,他培育的中单又在东北地区表现出优越的特性。中单、中单新品种一举摘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桂冠。小麦新品种获万元技术转让费市场高度认可△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栏目视频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麦育种专家吉万全教授,年成功培育出优质强筋“西农”小麦新品种,并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这个新品种在四个省试种后,也获得了市场高度认可。一家农业公司看中了小麦新品种“西农”,买下了生产经营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因此获得技术转让费万元,这也创下了陕西省小麦新品种转让费之最。从年杂交组合,到年通过省审,再到年通过国审,为“孕育”出“西农”,吉万全和团队13年间,几乎每年都有多天奔波在陕西、河南、安徽、江苏等5个省的60多个试验点。从事小麦育种研究三十多年,吉万全团队培育出优质强筋、绿色抗病新品种7个,平均亩产量能达到0斤至斤。每年种植超过一千万亩饭碗要握在自己手中△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栏目视频立冬之后,西北的气温降至零度。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试验田里,当地的小麦育种首席专家王辉正在观察记载小麦抗冻情况。年,袁隆平培育出第一代籼型杂交水稻的时候,王辉也在我国一代育种大师赵洪璋院士的指导下开始小麦育种。“高产、稳产、抗病性强”是王辉给自己制定的育种目标,看似简单的几个字,却是大量精细而繁琐的工程。小麦育种是个辛苦活,从9月初的整地、施肥,10月份的播种,冬春季的田间观察记载、抗病鉴定及大田管理,春末的授粉杂交,盛夏的分类收获、晾晒,王辉一年中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地里度过的。十年如一日在试验田里一株一株地挑选。伴随着“西农”在河南、陕西、安徽、山东等省多个县区每年超过一千万亩的播种与收获,王辉教授的小麦育种团队,历经数十年,在*淮麦区唱响了一曲小麦良种的丰收之歌。生物育种为粮食安全保驾护航种子被称为粮食的“芯片”,日前,生物育种作为8个被“点名”的前瞻性、战略性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之一,被写入十四五规划和远景目标建议中。在全球局势变化的大背景下,粮食安全问题得到空前重视。十四五规划和远景目标建议中强调要“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底线,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而良种培育从源头上为粮食安全提供了强大支撑。截至目前,我国农作物自主品种占95%以上,良种覆盖率持续保持在96%以上。我们期盼着有越来越多的现代生物技术手段,能对农作物进行定向改良,使育种工作的步伐不断加快,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不断增加砝码。转载请注明“央视财经”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新纪录双季稻亩产超斤豪言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