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
学科定位,是指一门学问或科技在相关领域的具体地位,以及这门学问或科技与其它学问或科技之间的关系的描述。明确中医和西医的学科定位,可以为中医学自身的发展和未来,确立切实可行的方向和操作方法。
现在,中国存在两个并行的医学体系:中医和西医。如果要问西医的学科定位,不论是西医或是中医,甚至是民间大众,都会有一个共识:西医就是现代医学。这是一个看似毫无争议的概念。但事实上,这是一种错误的、或者至少是在很大程度上误导了全世界民众的观点。长期以来,由于对中医学临床实践价值和科学性的误读,人们常常把西医与现代医学划等号,由此产生了西医学终将认清和治愈全部病痛的预期。确切地说,自年12月中医学院毕业,至年《中医学的自然科学属性与临床实践价值》写就之前,在笔者的潜意识里,西医的学科定位仍然是“现代医学”。年,笔者在毕业论文《中医学独立存在的基础》中,把中医寒热虚实、气血津液、风寒暑湿燥火(热)、痰、瘀、卫(表)气营血证候等诸多临床客观存在的病象,与西医的器官组织和中医的脏腑经络进行对比,提出了“相对不定位”的概念,并在《中医相对不定位证候归类及其意义》(/1《湖南中医学院学报》)中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指出:“相对不定位证候”与中药、方剂分类的高度吻合对应,表明其为中医学的特色与核心所在。中医学的学科定位,是笔者在思考中医的生存与未来的过程中,在深入中医临床实践和研究中医基础理论、并与西医比较后产生的核心论述。~年,笔者明确提出中医学的学科定位,《状态医学——中医学的现代概念》先后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年第3、4期合刊的首要位置、《医学与哲学》年第一期重要位置发表。年,笔者撰写的《中医学的自然科学属性与临床实践价值》一文,标志着笔者中医学的现代解读理论基本成形,并以《中医药临床实践的价值》为名在/12《医学与哲学》上发表。该文以临床病象为依据,从6个方面分析中医与西医的不同,指出:“人体疾病客观上须要从状态和病因病理两个方面进行认识和治疗,两者在方法论和临床实践上互相不能取代,必须用两个体系来操作,因而决定了中、西医学的长久并立。”“当我们用状态医学的概念来认识中医学时,器官病因病理与状态(证候。两者是临床医学的不同范畴)就不再有矛盾,因为状态不需要病因病理去解释(也解释不了)。用状态医学的概念和框架,我们可以全面地把现代病因病理学的理论,纳入到中医学体系中,使中医学真正‘进化’为现代中医学,并产生一个质的飞跃。”年6月,《状态应对医学——应对万千的中医学体系》在中国中医药论坛发表,它标志着中医学的学科定位对中医辨证论治的现代解读更加准确贴切。同时,它指出,西医学不能与现代医学划等号,它只是现代医学的两大支柱之一,其学科定位是“现代病因病理医学”。这可能是对西方医学进行的首次学科定位论述。中医、西医的学科定位的表述,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中、西医学的根本区别,不是对人体结构与功能认识上的巨大差距——且不论这种认识是否正确——因为中医的辨证论治,对现代解剖、生理、病理学和中医的脏腑、经络理论,没有多少依存关系。两者的关键区别是:中、西医学科定位截然不同,这必然导致二者学术理论迴异,临床诊治各有所长;两者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对疾病进行诊治,并由此在疾病的命名、治疗和疗效上体现出本质的差异。
二、中医、西医的学术关系
从前,中、西医没有进行过真正平等的、无思想概念障碍的研讨,更不存在让各自心悦诚服的学术辩论关系。由于理论不相容,中、西医之间也就不可能客观地进行学术交流和评价,因此只能是用西医方法去“证明”中医理论科学与否,去分析中药、方剂的“有效成份”和疗效,去探求针灸的原理、疗效。
2.1西医的学科定位是“现代病因病理医学”。这种定位清晰的表明,西医诊断方法主要是通过分析各种复杂的病痛现象和理化检查数据,去寻找生化、理化、人文化的致病因素和人体器官组织的病理改变指标,从而确立诊断,并进行准确治疗,这是西医学的优势。阐明西医的学科定位,一方面能突显西医的绝对优势所在,另一方面也指出了现代病因病理学的诊疗方式,只是解除病痛的主要方法之一,而非大家预期的万能方式。从现代病因病理学角度去诊治病痛,是西医的绝对优势。但现代病因病理诊疗体系,不是针对症状、体征,因此也就不能涵盖诸多临床病痛的诊治。这是一个巨大的临床医学盲区。对症(症状、体征)治疗,仅仅只是西医的一种临时的补充治疗手段。理论上,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支持下,西医的技术和发展优势是得天独厚的。但事实上,人体与病痛这个应用对象,恰恰是现代科技所面临的最大难题,也让临床医学成了“无底无边”的学科。众所周知,西医对每个“病”都有严格精细的诊断指标和治疗标准。这些标准体现着科技光华,也让病人对治疗结果充满期待。然而,人体病痛的发生、演变,不只是局部器官组织与病因的相互作用;人体器官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整体协调性、以及个体的诸多差异,也毫无例外地参与人体病痛的全过程。这就形成了现代病因病理学无法思维和操作的盲区。具体表现是:临床医学实践中,近80%的病人不可能按教科书所列的疾病标准去生病,而复杂的病痛表现,让经验丰富的医生也不可避免地产生误诊、误治;80%以上的临床(门诊)病例不可能在完全确诊的条件下进行治疗(理化指标可能滞后数天或数周,且相关检查费用较大或非必要),而是必须及时地进行经验诊疗。因此,在西医学现在和未来的实践中,临床经验占有很大比重的事实都不会改变。在占全部病痛比例约15-25%的确诊病例中,有很多疾病至今没有获得满意的现代病因病理治疗,如原发性高血压、癌症、糖尿病、过敏性疾病、病毒性肝炎等。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清楚,即便掌握高超的现代科技,我们每天仍将面对很多诊断不明的病例(15-25%)。诊断不明,就意味着西医的现代病因病理学的优势失去了明确的标靶,形成了诊治盲区。做为临床医学,西医(现代病因病理医学)将永远面对上述人体与病痛诊治的实践难题。2.2中医学以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为代表,中医“辨证论治”已成型多年。为了与西医和现代科技进行交流对话,我们把中医的学科性质定义为“状态应对医学”,其本质是现代意义的整体和个体医学。我们说中医是(整体)状态医学是因为:中医以症状、体征为依据,以寒、热、虚、实为状态分类的基点,对人体病痛的整体状态(证候)进行分辨诊治。状态(证候)的特点是,整体的、横向的、即时的、波动的,与现代病因病理并无必然联系。状态与西医临床诊断中确定的现代病因、器官组织病理改变和纵向的、始终不变的性质,恰如经、纬纵横互补所缺。与西医不同的是,中医把解除(诊治)症状、体征放在首位,更重要的是把症状、体征置于整体状态中,同时诊治,由此就能分辨出不同的病痛状态(证候),形成整体与局部共治的立体诊疗。例如腹痛,可分为寒、热、虚、实(气滞、血瘀)、寒热错杂、虚实兼见等多种证候。当然腹部不同部位,常见之病亦有区分,诊治侧重也各有不同。对现代中医来说,在腹痛的中医诊治过程中,参考西医的相关诊断对病痛纵向发展的预测结论,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只要出现症状、体征,中医就可以进行辨证论治。这是中医诊治临床病痛永远的优势。现代中医在辨证论治之后,可参考西医的现代病因病理进行评估预后。中医学的整体状态诊治还表现在对全身各器官组织的
解除病痛是医学的第一宗旨,也是医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在今天的科技社会,用先进科技治病是每个病患的不二之选。西医充分使用新科技,不断更新诊治手段,让每个病患内心都对疗效充满了无限的期待。现代科技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也使人类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却不能改变医学病痛诊治的基本情况。在大众心中,许多病人医院里,也应当是死得“明白”,或死得“科学”。可是如果你是有10年以上临床经验的医生,你就应该清楚的知道,医院里不治而亡的患者中,有多少冤*是死于不可避免的误诊、误治;这其中又包含着医生和医学家的多少无奈。当今,如果某人被诊断患了肺炎,不要说普通人,就连大多数中医生也会建议病人看西医。原因很简单,诊治微生物感染性疾病是西医之长(病毒例外)。其实中医疗效亦十分显著。例如:年7月,年逾80的朱先生因肺炎、咯血痰求治。朱先生患病、咳血痰已逾半年,多方求治于西医、中医,均未见改善,也曾远赴广州,医院诊治一个月,用入院前后的CT扫描进行对比,亦无改善。笔者读/1/29所摄X光胸片,见右肺中叶不张,患者一般情况尚可。处方:柴胡10g *芩15g 荆芥10g 甘草10g 麻*6g 陈皮9g 法半夏10g 白芷15g 桑白皮15g 野菊花15g 丹参30g 白术15g 防风10g *芪30g 鱼腥草30g。用药第2天下午6点,其子来电诉:寒热往来,疑为感冒。嘱继续服药。其间因身热眠差加用牛蒡根等。至第17日,血痰消失,后再服药12天而愈。年11月1日,一位悉尼欧裔男子,67岁,在美国、加拿大染呼吸道疾病,经治未见改善,回悉尼西医诊断为肺炎,治疗仍无好转。来本诊所时已是发病第8周,诊见呼吸困难;咳深绿色脓痰,夜甚;怕冷纳差,乏力;大便稀水样,3次/天;舌红苔剥;脉87次/分。笔者给中药5剂而愈(处方与前述朱先生方近似,加干姜)。年6月11日,庄先生,30余岁,初诊:咽痛、咽干,咳嗽;伴胸痛一周;现全身乏力、酸软;头晕,双颞痛;怕冷;咯痰铁锈色;咽红、眼红;舌质欠鲜,苔白、薄、*,脉数(90次/分)体温38.4℃。处方:桂枝汤、小柴胡汤(用人参)合二陈汤+板兰根、鱼腥草等。年6月13日复诊:昨夜出汗2次,咯浓痰一块后体温复常(36.7℃),咽干胸痛等诸多不适得到改善,脉缓(68次/分)。后经6月16日、6月20日复诊。该患者前后经过共4次诊治,服13剂中药病愈。由以上可见,中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法诊治病痛,用抗菌成分很少的天然药物,治愈了西医抗菌治疗失效的肺炎。事实上,西医抗菌治疗失效的病例中,因细菌抗药性导致失效的可能性很小,因为抗菌药种类很多,且作用强大而稳定;而病人整体机能衰弱,致使白细胞、淋巴细胞功能下降,消化吸收差,血液循环不良,以及植物神经系统对全身的协调存在障碍,才是抗菌失效的真正原因,这也正是中医整体辨证诊治出现神奇疗效的合理解答。年,笔者曾在中医院内科急症室,亲睹一位成年男子患急性双肺弥漫性肺炎,并发冷休克;X光胸片显示,双肺上中下肺叶广泛炎性改变。虽然经过积极的抗菌、抗休克治疗,仍然死亡。而对于冷休克,中医可用人参、制附子、干姜、麻*、细辛等进行治疗,且其效宏大,立竿见影,可在服药后30分内显效。笔者有5年多的西医临床经验,十分清楚诊治肺炎是西医所长,70~80%的肺炎可被西医治愈。本文提供相关的3个病例,是希望医学同行知悉,中医诊治肺炎也有所长,更可以治愈西医的“难治性肺炎”。儿科支气管哮喘(asthma)是澳大利亚的常见病,其实质是敏感性气管炎,患者多表现为反复、长时间(数周或更久)、难愈的咳嗽,而且通常的止咳药疗效不佳。真正的喘息、哮鸣和呼吸困难的重症多发生在部分属“中医虚寒体质”的病人身上。我有20多年的诊治儿科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经验,对西医相关的“权威”论述存有异议。把敏感性支气管炎称为“哮喘”,首先会给人恐惧感;临床诊治更多的是反复难愈的咳嗽,这是患病儿童、青少年的痛苦和烦恼。西医用止咳类、扩张气管类和可的松类药物进行抗过敏治疗,其本质是西医无奈的“对症治疗”——急性哮喘发作的救治除外。部分患病儿童夜间入眠后会出现支气管哮鸣声。笔者推测这是由于内脏的植物神经虚弱所致,于是给患儿在睡觉前服用人参制剂,当晚显效。此疗法在多个病例中有效,证明了部分支气管哮喘病人存在植物神经虚弱的情况,这可能也是哮喘多在夜间或早晨发作的原因。笔者使用特别中药处方治疗支气管哮喘获得佳绩。方药恰当时,服药30分钟内咳嗽就显著减少或停止。虚弱体寒的病人疗效更佳。体质较热者即使疗效不佳,也较少出现严重的哮喘呼吸困难的急症。支气管哮喘经验方组成:射干12g 麻*6g 银柴胡12g 五味子10g 乌梅10g 防风10g 蝉蜕6g 陈皮9g 法半夏15g 白芷15g 桑白皮12g 野菊花15g 炒莱菔子20g 白术15g *芪30g(此为成人用量)。加减:痰*加*芩15g 鱼腥草30g;痰白或咳嗽夜甚者加干姜12g 细辛3g。中医治支气管哮喘特別药方的优点是:取效快,以止咳化痰为主,兼强壮全身,能减少疾病复发。例如:邓女士之子,5岁,患哮喘3年余,每次感冒都可能引发严重哮喘、呼吸困难,当地Westmead医院为这个男孩提供急救方便,入院不必候诊(澳洲人看急诊,等候3小时是常事),呼吸病专家的电话可以随时呼叫。该男孩经笔者以上方治疗后,不用再为此到西医急诊,两年后也很少用中药,至今已过10余年。子宫肌瘤是妇科的常见病,手术切除是西医常用疗法。某女士因子宫肌瘤直径达10厘米,笔者建议她去看一位中医妇科专家,该专家却说不妨先进行手术治疗。稍后该女士在本诊所,自己买疏肝清热的中成药服用,3个月后超声检查显示子宫肌瘤消失。笔者亲睹几位患子宫肌瘤的妇女,用不同的中医方法治愈了疾病。笔者治疗本病的经验是:1、用舒肝清热健脾养血成药,以疏肝散结治肌瘤;2、治经血过多者,以40~60头的三七打粉,每次服6克,日2次。一马姓中年男子,会计师,因双手背皮肤干燥脱屑6月余,经中、西医多方诊治未获疗效来我处就诊。笔者以其“肢体末端对称性病变”,拟诊为“末稍神经炎性皮损”(西医诊断),属中医的“营卫不和、肌肤失濡养”。治则:调和营卫、益气养血。处方:桂枝、麻*汤各半,加白人参、全当归。服5剂大效,10剂而愈。患者直呼中医太神,并于2年后到西悉尼大学读中医。皮肤湿疹一直是中、西医的临床难题。近几年有个经验方供参考。湿疹方:生地、苦参、荆芥、地肤子、白鲜皮、枳实、*柏、苍术、牛蒡根、马齿苋、蛇舌草。
结语:
治病救人的社会需求,是医学行业生存的第一要素。
在现代科技大行其道的今天,保持核心理论和诊疗体系两千多年不变的中医,是否还能够生存,取决于其治病救人的疗效,而且还有更严苛的条件:必须能够治愈或改善诸多西医难治或不治的病痛。本文从学科定位的探讨中,得出中医学是“现代意义的整体和个体医学”的实质和中医学是“状态应对医学”的学科定位。与西医学的学科定位(“现代病因病理医学”)相比较,中医学在人类医学的科学舞台上,有独立的、无可替代的学术地位和永久的实践领域。在学术上,中医的“证候”以整体、横向、波动、瞬时为特征,与现代病因病理无必然联系。中医的辨证论治是现代意义的“整体和个体医学”,它是这个领域中唯一可以思维和操作的体系,因此在事实上处于领先地位。“落后”是当今医学界对中医的最大的误读。西医的“病”以“现代病因和器官病理、定向始终如一”为特征,治疗方式上充分使用现代科技,是人类现代临床医学的两大支柱之一,是占尽科技之利的医学先锋。在临床实践中,中医辨证论治是整体与局部兼顾的立体诊疗,不仅可以广泛运用于诊治临床各科的病痛,更在诸多西医难治或不治的疾病中取得良好的疗效。因为中医理论、方药和针灸的内容,与理化科技迴异,无法用西医解释,就更让世人觉得神秘。中医辨证论治把症状、体征和整体状态的改善放在首位,更贴近变化无常的临床病痛,疗效卓著。中医的整体与局部兼顾的立体诊疗,与西医的现代病因病理学诊治互补,两者必将成为人类现代临床医学永久的两大支柱。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