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1/1/17 11:32:00
有时候我们吃中药的时候有这样的困惑,到底好没好,该不该继续吃?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因为我看过很多极端的例子。比如有的病人跟我说我一个打嗝从年后2月份治到6月份愣是没治好,后来实在受不了了,不喝了。还有说我连着喝了将近70付中药,问题没解决不说,我现在看见中药就想吐,你别给我开中药了,吃点成药行不行。还有慢性肾衰竭的病人肌酐高到.,他自己感觉症状不明显就是指标高,中医大夫一看症状都没有了,和他说挺好,不用调了。整得他既纠结又郁闷。所以这就有个问题,中医讲究的辨证论治在于调节脏腑功能,但是由于每个人对自己身体状态的感受程度不一样,不是所有人都能客观的表达出自己的身体感受。有些在意自己健康的人容易夸大,对健康不在意的就直接忽略。当然这也与每个人的身体感受能力有关,针灸的时候有些人一扎上就得气,有些人要行针好一会儿才可以。下面我就自己的实践经验简单分享一下大家该如何客观地甄别自己服用的中药到底有没有效果?第一,客观检查指标从宏观角度来讲,不论中医和西医都是从两个方面来解决健康问题。一个是邪气,一个是正气。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邪气正气都能从检查报告上来体现,但是检查报告上的指标肯定能反映当前的正邪状态。邪气方面,比如肿瘤、肌酐高、尿素高、转氨酶高、血糖高、血脂高等等这些反映的就是人体内的病理产物过多,不能及时排出体外。正气方面,比如做化疗放疗出现贫血或者血小板减少,反映了人体自身正气由于受到癌细胞以及放化疗的影响出现了不足的情况。这些都可以用来指导我们的临床,而且是最客观的评价,定期让患者去复查不仅能检测治疗效果还能给病人治疗提供信心。尤其是对于症状表现不明显的病人,我们知道像高血糖高血压这些病厉害不是这个病本身,而且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控制而出现的并发症。所以只要是指标有异常的病人我不仅不排斥他们去检查,反而鼓励他们或者在他们容易掉以轻心的时候主动建议甚至催促他们去检查。还要说明的是,像血糖血压这些容易出现一过性增高或者降低的指标,要定期定时监测,不要只拿某一次的数值说话。第二,主诉症状的发病频率、程度和时间长短主诉反映了一个病人当前主要解决的问题,但是由于发病时间和病情严重程度的不同,治疗的周期也不一样。比如偏头痛,我最近单就治疗的偏头痛就有一年的,五年的,十年的甚至四十年的。再比如胃痛,有一个星期每天都疼的,也有一周疼个三四天,或者一周偶尔疼一回的。还有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半年的和三十多年的。治疗的难易程度和治疗的周期长短以及治疗的方式都不一样。但是不管医生如何施治,疗效的衡量标准是相通的。以疼痛为例,从之前的每天都疼,一疼一天,变成一周疼三天,一次疼痛的时间缩短到半天或者一个小时,疼痛的程度也由之前的疼痛难忍变成隐隐作痛。这些都说明治疗的方向没有问题,只是治疗时间的问题,坚持一段时间就会达到逐渐痊愈的稳定状态。但实际上我们不能要求每个病人都具备这样分析自己病情的能力,也不是每个人都具备的。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去帮病人拆解问题,让他切实去观察认识自己的病情。而不是来了直接说一句还疼。这个时候如果是初入临床的中医大夫往往就会自乱阵脚,会调方,结果本来辨证用药都没问题,一调整越来效果越差,也不利于总结经验。第三,以脉验证之所以会变,是因为没有自己辨别疾病状态的能力或者能力比较差。有一个方法是很好的,就是通过脉象来作为衡量病人病情的重要标准。问诊本身容易出现比较大的误差是由每个叙述主体的信息表达和传递方式方法不同决定的,脉诊则不同,一名合格的中医会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通过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病理状态的病人进行脉诊,逐渐形成一套渐趋成熟的脉诊评价体系,并可以以此来作为自己判断疾病当前病理状态的依据。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总听到一句话叫“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每天自己摸自己脉搏的学习方法是相当低效率的,因为你自己的脉象第一变化不大,第二没有参照系,不能成为脉诊体系。只有见多了,摸的多了,在临床中逐渐学会体会和区分各种病证的脉象特征,再借助医书中的脉诊原理构建自己的脉学诊断体系,这样的实践和总结才是有意义的,否则只是装装样子而已。具备这样的能力有一个好处,就是能够准确快速地判断出病人当前所处的病理状态,并根据当前脉象情况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问诊、望诊、闻诊都是用来作为佐证脉诊结论的,包括现代仪器的检查结果。所以一个脉诊高手看病的效率是很高的,一天下来看个百八十号人应该是比较轻松的。反之,如果不具备脉诊的能力,则会大大降低诊疗的效率,而且随着问诊的时间越长,信息越繁杂,导致的结果就是犹豫不决,毫无定见,对病情把握不准确,用药缺乏针对性,很多时候就是拿病人来尝试。对于病人来讲,这类的大夫往往会被夸赞细心、耐心、仔细、负责,我认为这也是一种无意或者善意的讽刺。就我的跟诊经验来看,这类医生的脉诊技术就是个摆设罢了。除了对于把握病情、甄别疗效有好处之外,脉诊本身还有一个其他诊断手段所不具备的优势。那就是总揽全局的能力,这也是为什么初诊患者我往往会让他尽量面诊号脉的原因。对于一个病证复杂的病人来讲,他的脉象表现也是杂乱的。一个中医高手,在初诊的时候号完脉,应该就能得出这个病人的治疗周期、治疗方法、治疗分为几个阶段、最后能够达到什么治疗效果这些问题的结论。因为中医的核心思想是调平,将不正常的状态调到正常,也是将不正常的脉象调整到正常。中医的治疗都是以终为始的,是有目的地治疗,是成体系的治疗。当一个人各项检查指标正常、主诉症状消除、脉象从容和缓的时候,也就没病了。最后,如果大家想要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医知识,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