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鲜皮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湿热理论在慢性肝病治疗中的应用及意义
TUhjnbcbe - 2021/7/27 10:24:00
中医的湿热理论,对慢性乙肝的治疗很重要。我们可以把它归纳为如下意义。第一,湿热理论指导我们认识到慢性乙型肝炎导致的肝硬化多因于湿热内伤而发病,而内伤湿热的产生多责之于肝郁脾虚,湿热是标而肝郁脾虚为本,在临床治疗上要标本兼顾,注意疏肝健脾。治疗内伤湿热病证时,不要忽视肝郁脾虚的这一湿热产生之本,疏肝健脾是内伤湿热病证的关键治法。第二,内伤湿热为患,治当清热祛湿,临床辨证当辨湿热之轻重,但由于湿热病邪性质的不同,湿性黏滞重浊,缠绵难化,湿为阴邪难于祛除,热为阳邪相对易除,因此治疗要以祛湿或健脾祛湿为主,使湿热两分,湿去而热清。否则,若以苦寒清热为主,则易使热去湿留,湿邪不去,容易蕴而化热,湿热又起,使病情迁延难愈,所谓“湿遏热伏”是也。况且苦寒之剂多伤脾胃,中气虚弱,湿热又生,易生变证。第三,内伤湿热之邪易于生痰致痰。认识这一病机特点,我们在临床辨证治疗的基础上,注意应用具有化痰活血的药物,可减轻病人肝脾大的体征,阻止肝纤维化的进展,提高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水平。第四,内伤湿热之邪由于病人不同的体质类型,既可从湿伤阳,又可从热伤阴,这是临床十分常见的病机演化。充分认识这一病机变化,可以使我们避免苦寒清热伤阳,燥湿清热伤阴,古代医家的大量实践给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治疗方法。另一方面,对湿热从阴而化,表现为脾肾阳虚的病证,不能像单纯脾肾阳虚的病证治疗一样,放手温补,要在认识其内伤湿热为患的病理基础上,考虑健脾补肾,同时,要酌加清热化湿之品,否则易使热证再起。同样;湿热伤阴之证,在滋阴时亦不能单纯滋阴,否则湿证又现。第五,湿热之邪多贯穿于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病程的始终。这一病机特点提示我们在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整个治疗过程中,要始终注意存在内伤湿热之邪,以减少治疗的错误。湿热病证,缠绵难愈,除内伤湿热黏滞难愈的病邪性质的因素,要注意祛湿清热之外,内伤湿热之邪易于深入血分也是重要之一,因此我们在治疗时,应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注意选用一些可清血分湿热的药物,如防己、薏以仁、苦参、白鲜皮等,将有助于提高疗效。湿热理论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治疗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内伤湿热在慢性乙型肝炎发病中的重要性。在病因方面,内伤湿热是慢性乙型肝炎的主要致病因素,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是内伤湿热在人体发生、发展及转化的体现,内伤湿热病邪在人体的演化规律就是慢性乙型肝炎病情发展变化的规律,内伤湿热之邪贯穿于慢性乙型肝炎病变的全过程。因此,充分认识内伤湿热理论对慢性乙型肝炎指导作用,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慢性乙型肝炎伴肝硬化的病因病机,充分把握慢性乙型肝炎的病情变化,恰当地辨证治疗,以提高临床疗效,提高我们的理论水平及实践水平,也有助于中医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肝硬化的治疗过程中,对于西医用药,许多感染科,消化科的住院病人的用药过程,一眼看上去观不出治疗的目的到底为了什么,实质上绝大多数病人在人院前已经失去了肝纤化逆转的宝贵机会,在出现重度腹水,高度*疸,消化道出血,肝脾巨型增大或极度肝萎缩时,80%以上都是进入了肝硬化的失代偿期,治疗中都是拆东补西,此时的补充白蛋白、氨基酸,全血,或者外科切除脾脏,以及食道血管套扎,或者采用人工肝,肝移植,都是暂时缓解,或者人为安慰治疗,对患者本人已经起不到决定性的转归。所以,不少患者深感肝硬化的早期治疗,规范性用药极为重要,据观察,肝硬化治愈率的百分比是患病一年者有90%以上的治疗率,十年以上者仅20~30%的治愈率,当然还要与年龄、性别、生活、工作、情绪、饮食等因素有关。作为西医专业的医生要主动学习中医的用药,不能认为中医太传统,西医较直接,但绝对不能忘记所有西药都是化学合成,它与人体的自然生理规律必须有一个能否协同的因素,也许正因为这些才导致了病情的不稳定性。当然,我们也始终不赞成仅仅用药,而忽视人体的免疫功能重建。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湿热理论在慢性肝病治疗中的应用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