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红斑狼疮(LE)是一种典型的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多见于15~40岁女性。红斑狼疮可分为盘状红斑狼疮(DLE)、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SCLE)、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深在性红斑狼疮(LEP)、新生儿红斑狼疮(NLE)、药物性红斑狼疮(DIL)等亚型,表现为在体表各处的皮肤损害,且常伴有疼痛。中医对此的认识常是“阴虚血瘀”,而李可老中医则认为需要根据患者的正气强弱辨证论治。本文是李可老中医治疗阳虚型红斑狼疮的医案,行文之中可见病症变化,开方亦随之而变,绝不是只针对病名进行开药。
阳虚型红斑狼疮一例治验
作者:李可
赵x,女,15岁,山西灵石县五中学生,年元旦初诊。
病程3个月,今冬第1次寒潮袭来,顿觉指、趾冷痛、青紫、僵硬,四肢关节痛,不能屈伸,手足背潮红作痒,每日午前,阵阵面色酡红,鼻、颊部出现蝶形红斑,过午则渐渐隐去。经山医大一院作抗体试验(磁卡号:)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
询知自幼体弱多病,极易感冒,每冬冻脚,嗜食生冷,口渴即饮冷水;月经月月超期,脐周绞痛,色黑多块,带多清稀,脉沉细涩,舌淡胖有齿痕。证属先天肾气怯弱,藩篱失固,寒邪由表入里,深伏血分。日久,沉寒痼冷盘踞胞宫,冲、任、带脉俱病。复暴感外寒,致血脉痹阻。遵伤寒治厥阴脏寒之法,用当归四逆汤,内有久寒,合吴茱萸生姜汤;每日午前一阵面赤如醉,真阳有外越之险,更加附子、肉桂,直温少阴。全方重用当归,温润通脉;重用细辛,直通厥阴。合为温内解外,开冰解冻之剂。顽症痼疾,当用重剂:
当归50克,桂枝、白芍各45克,炙甘草、通草各30克,细辛45克,吴荣萸50克(开水冲洗7次后入煎),附子30克,企边桂10克,鲜生姜克(切),大枣25枚(擘)。加冷水毫升,*酒毫升,文火煮取毫升,日分3次温服,3剂。
1月5日夜半急诊:上方服1剂,指、趾关节冷痛已愈。3剂服完,肢端青紫退,唯觉活动尚不甚灵活。今日气温零下10度,医院检验,路途感寒、劳乏,下午返回,突然寒战高热如疟,体温40.5℃,血象高,血沉,已用大剂量青霉万单位静滴,不能控制。大热、大渴、多汗、脉洪,舌中*,口苦,呕逆,面部、背部红斑成片。症情突变,揣测原因有三:一则寒邪久伏,得温药之助,阴证转阳,遂见化热外透之机;一则经水适来,邪入血室,引动伏邪;三则正值冬季流感流行,兼夹瘟毒。既见发斑,为邪有外透之机。当因势利导,以拙拟贯众石膏汤,辟秽化斑解毒,小柴胡汤加味,枢转少阳,清透厥阴血分,引领伏邪外透。
透明生石膏克,贯众、黑小豆各30克,苍术15克,明雄*0.3克(研末吞服),柴胡克,*芩30克,生半夏60克,炙甘草30克,西洋参粉15克(冲服),丹皮、紫草各15克,青黛(包煎)、炒黑芥穗各10克,鲜生姜75克(切),大枣12枚(擘)。
上药,遵和剂煎服法,水煎2次,去渣再煎,浓缩至毫升,3次分服,3小时1次,日夜连尽3剂,以阻断病势。
1月7日3诊:上药服至今日中午,热净身凉,红斑消去。化验血象正常,血沉12。唯今日活动较多,将息失宜,双下肢出现紫癜样红斑,痒甚。以拙拟“乌蛇荣皮汤”加味,清解血分余毒。
乌蛇、酒炒生地、当归、赤芍各30克,丹皮、紫草各15克,制首乌、白蒺黎各30克,川芎、桃仁、红花、川牛膝各10克,大蓟、白鲜皮各30克,西洋参粉15克(冲服),乌梅、生山药、元参各30克,炙甘草20克,鲜生姜10大片,大枣12枚,1剂。
1月10日四诊:诸症均退,红斑消尽,精神食纳好。唯觉腰困如折,渴饮无度。邪去正虚,久病伤肾。上方加肾四味各20克固护肾气,元参加至克,以清浮游之火,反佐油桂10克,以防寒凉损伤脾胃。
1月16日五诊:上药又服8剂,已无病象。唯3日来脚心涌泉穴热如火焚,夜卧非坦露双脚不能入寐,脉大不任重按。考病本阳虚血寒,温热不过外邪,过用清透,寒伤元阳,阳不统阴,致下焦阴火沸腾,例同浮阳外越。以加味四逆汤温而敛之。外有假热,恐防格拒,用热药冷服法。
附子30克,干姜25克,炙甘草、生芪各60克,肾四味各20克,红参(另炖)、灵脂各10克,生龙牡粉各30克,1剂。
1月19日六诊:药进1剂,足心发热已敛。又见口舌生疮,灼痛不能饮食。午前面赤如醉,全身烘烘发热一阵,双膝扪之冰冷,脉洪不任重按,舌淡无苔。仍属阴胜于下,坎中真阳不能下守,逼浮阳飞越于上。以傅山引火汤加油桂引纳之,加坎气峻补先天肾气以固本。
九地90克,盐巴戟肉、天麦冬各30克,茯苓15克,五味子6克,油桂3克(去粗皮研粉,小米蒸烂为小丸,药前囫囵吞下),坎气6克(研粉胶囊装吞),3剂。
1月27日7诊:诸症均退,唯四肢欠温,面色?白,不禁风寒。予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减半量,合玉屏风、肾四味,附子30克,加服8剂,虽零下10℃,亦无不适,拟春暖后恢复学业。拟培元固本散,以血肉有情之品峻补先天,重建免疫屏障善后。
1、全胎盘、带血坎气各克,三七、琥珀、红参、西洋参、五灵脂、灵芝孢子粉、肾四味各50克,鹿茸混片30克,研粉,日服2次,每次3克,热*酒送下。
2、九制豨莶丸1料,日服2次,每次10克。
之后不久,患者恢复学业,每隔1~2医院检验1次,除抗ds—DNA抗体高,余无异常。本病为自身免疫缺陷类疾病。现代中医,积40年临床科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一般定性为“阴虚血瘀”,而笔者所治病例却属“阳虚血寒”证型,临床少见,录之,以备参考。
浅见以为,阴阳的判别,总以病人的正气强弱为转归。正气强者,受邪即病,邪正交争,从阳化热,表现为“阴虚血瘀”;正气虚者,卫外不固,无力抗争,病邪长驱直入,由表入里,深伏难出,从阴化寒,表现为“阳虚血凝”。阴阳的转化,也以病人正气的修复为转机。阴证,用药得当,正气来复,伏邪由里出表,阴证化阳为向愈;阳症,过用苦寒,损伤脾肾,阳证转阴,则缠绵难愈。
作者简介
李可(-年),男,汉族,山西灵石人,毕业于西北艺专文学部。逆境学医,经全省统考获中医大专学历。医院院长,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山西分会会员,《中医药研究》特邀编委,香港《中华医药报》医事顾问,全国民间医药学术研究专家委员会委员、特约研究员。
致力于中医临床与研究46年,崇尚仲景学说。擅长融寒温于一炉,以重剂救治重危急症。自创方剂28首,对各科疑难杂症有独到的救治经验,是山西中医界独具特色的临床家之一题。
来源:摘自《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作者:李可。转自:老中医学子郭明的博客,图片来自网络/编辑整理:微键
?如果觉得这篇文章有价值就分享到你的朋友圈吧!
一天一篇,分享养心、养身、养神的秘笈。
中医锦囊,必有一“笈”适合您!
点击“阅读原文”,发现更多精彩......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