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鲜皮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刘爱民教授皮肤病辨治典型案例分享42
TUhjnbcbe - 2022/2/27 19:03:00
整理:陈新一指导:刘爱民

一般情况:丁某,男,53岁,汉族,年5月19日初诊。

主诉:手足掌跖部红斑、増厚、干燥、皲裂伴剧痒1年余。

治疗前照片(患者提供):

现病史:

患者于1年前无明显诱因手足掌跖部位出红斑,伴剧烈瘙痒,经抓挠后皮损角化增厚,局部干燥、皲裂,求诊于多处未见明显好转。刻诊见:手足掌跖部位红斑、角化增厚、干燥、皲裂,剧烈瘙痒,纳可,眠一般,大便溏。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腻,脉左弱右可。诊断:西医诊断:手足角化皲裂性湿疹

中医诊断:湿疮

证型:脾阳不足,湿蕴化燥,生热生风

治法:温阳健脾,除湿清热,通络解毒

初诊方药:

二诊:

用药后手足干燥明显减轻,偶有瘙痒,舌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腻,脉左弦右可。中药原方去漏芦、甘草,加干姜6g,柴胡12g,15剂,水煎ml,分早晚两次温服。外用药同上。

三诊:

手部皮损基本消退,仅剩小片增厚,足部皮损明显变薄,鳞屑减少,瘙痒止。舌淡胖,苔薄白稍腻,脉右弱,左可。

治疗中照片:

四诊:

手足部位皮损均明显好转,剩余少许脱屑,轻微瘙痒。舌质淡,苔白腻,脉右弱左稍弦。

五诊:

手部皮损全部消退,足底小片脱屑,瘙痒止,大便溏,粘滞,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腻,脉可。以下方温脾化湿通络,巩固疗效。

治疗后照片:按语:

手足角化皲裂性湿疹是湿疹中较为顽固难治的一种,单纯激素药膏外抹常开始有效,尔后无效或加重。该患者掌跖红斑,角化增厚,脱屑皲裂,且伴有剧痒,单从皮损辨证,属热燥之证,但其大便溏,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腻,提示脾阳虚弱,水湿内盛。且患者病程一年有余,整体辨证与皮损辨证综合考虑,乃虚实夹杂,寒热错杂所致。其病机为脾阳不足,水湿内蕴,日久化热或过食辛辣,致湿邪化燥生热,走于脾之所主手足,而为本证。

本例患者病机较为复杂,辨治时既要健脾除湿,益气通阳,又要清热养阴、活血通络,前则治其本,后则治其标。故首诊给予桂枝以温阳气,炒苍术、炒山药、陈皮以健脾除湿,当归、生地以养阴润燥,*柏、漏芦、白鲜皮以清热除湿,兼以止痒,乌梢蛇配当归以活血通络,甘草调和诸药。二诊患者大便溏,舌脉如前,提示体内水湿仍较盛,且脾阳不足,故加干姜以温阳健脾;左脉弦,加柴胡以疏肝解郁;皮损颜色较前变淡,热象较前减轻,故去漏芦、甘草。三诊皮损颜色基本恢复正常,热势已退,故治疗以通阳除湿、温阳健脾、润燥养阴、活血通络为主,热象已不明显,无瘙痒,故去*柏、白鲜皮等清热解毒止痒之品,加麦冬以养阴润燥,蜈蚣以活血通络。四诊患者脉左稍弦,右弱,舌质淡,苔白腻,痰湿之象仍较重且兼有气虚,稍有肝郁之象,刘老师巧用一味吴茱萸,既能温脾除湿,又能疏解肝气,一药三用,《本草备要》论述吴茱萸功效为:“润肝燥脾,温中下气,除湿解郁,去痰杀虫,开腠理,逐风寒”,用在此处正合病机;同时患者右脉弱,加用*芪以补气,与桂枝联用加强通阳效果;患者体内水湿仍较重,故加半夏合为二陈汤加强化痰除湿之力。五诊手部皮损完全消退,足部小片脱屑,加牛膝以引药下行,加快足部皮损消退。药后皮损全部消退,舌脉如前,燥热之象已全部消除,以温阳健脾、除湿通络善后。

此例患者手足掌跖部位干燥、脱屑、皲裂,燥热之象明显,一般会以清热养阴润燥为法,此乃只见其表,未解其里也。对于一种慢性皮肤病,多属于虚实夹杂,寒热错杂之证,必须透过现象,察清本质,洞悉其病因病机。否则孟浪遣方,必致病情加重或生变证。本例温阳健脾,则湿邪去,湿去则热亦化,燥乃去之,病向愈矣。其瘀热阻络,加*柏、蜈蚣、乌梢蛇以清热通络。

刘老师常告诫我们,辨证一定要准确,只有病机把握的清楚,用药才能贴切。如此例患者,病机虽然复杂,但只要洞彻真相,明乎标本,了了十余味药,顽疾得愈。中医之难学一在于病机难以把握,二在于用药。此例患者,刘老师用药精当,层次分明,谨随病机进行加减,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患者病情治愈后,特致感谢信一封,表达其顽疾愈后的感激之情。

陈新一

河南中医药大学二临床医学院

级皮肤科硕士研究生联系方式:

qq.
1
查看完整版本: 刘爱民教授皮肤病辨治典型案例分享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