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鲜皮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总结临床必须掌握的瘀血证的治法方药
TUhjnbcbe - 2022/6/5 16:21:00
北京中科医院假 https://m-mip.39.net/nk/mipso_4892467.html

瘀血证的治法方药

疾病发生发展过程是复杂的,不同阶段有其不同的变化和表现。因此,根据疾病发展过程中邪正斗争的力量强弱,病情的轻重缓急,主证与兼证的关系,以及病证的寒热虚实之不同,本着辨证施治的原则,恰当地选方用药这是十分重要的。方药是理法的具体运用,同时其选用又是以理法为依据的。其中,法是一个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重要环节,“方从法立,法随证出,辨证立法,以法统方”。故辨证明晰,立法正确,选方用药精当,方能药证合拍,施治取效。活血化瘀法的具体运用,亦是本着这个精神。在临床上常用的治法方药,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理气祛瘀法

为临床常用的治法。适用于气机郁结,脉络瘀滞的瘀血证。“血随气行”“气为血帅”,故血瘀多先有气郁,“疏其气血,令其调达”为治疗法则。治法以理气祛瘀为主,血府逐瘀汤为代表方剂。用药则选用活血化瘀兼有理气作用的药物。如川芎、郁金、元胡、姜*、三棱、莪术、乳香、刘寄奴、泽兰、降香、香附、月季花、玫瑰花、紫荆皮、夏天无等。同时佐以理气的药物,如柴胡、木香、乌药、青皮、枳壳、枳实、川楝子、沉香等。以宣通气机,破除结滞,推动血行。

血府逐瘀汤方解

《医林改错》组成:当归9g,生地*9g,桃仁9g,红花9g,赤芍9g,川芎9g,川牛膝9g,枳壳6g,柴胡4.5g,桔梗4.5g,甘草3g。用法:水煎服。每日2~3次。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主治:瘀血内阻,头痛,胸痛日久,痛如针刺不移,心悸怔忡,失眠烦闷,呃逆干呕,面目黧黑不华,舌质暗红或见瘀点,舌下脉络粗(曲)张,或瘀点、瘀丝。

方解:本方证系瘀血内阻胸胁,气机不畅所致。方中当归、桃仁、红花、赤芍活血祛瘀;川芎行气活血;柴胡疏达肝气;桔梗、枳壳开胸行气;川牛膝引血下行;生地凉血清热,配当归养血活血;甘草调和诸药,合赤芍又能缓急止痛。全方祛瘀止痛,开胸行气,通治气血瘀滞作痛之证。

附记:本方是治疗瘀血内阻(偏于胸胁部),气机不畅而致胸痛、烦闷等证的主要方剂。

我们临床运用本方稍事加减,可治疗属于心血瘀滞者,如见失眠或夜睡不宁,加炒枣仁以养心安神。气虚加*芪、*参补中益气。阳虚者去柴胡再加制附子、桂枝以温壮心阳。胁下有痞块者,加郁金、丹参、三棱以活血祛瘀,消癥化积。用治“胸痹”“心绞痛”,可加丹参、降香、元胡、三七等,以加强活血祛瘀作用。也可用于外伤后头痛、心悸、怔忡属于瘀血内阻者。

(二)温经化瘀法

寒凝可引起气滞血瘀。前人认为血有“寒则泣而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的性质。由于风寒外邪侵袭机体,肌表经脉受阻,气血凝滞而发生疼痛或瘀肿。或由于素体阳虚,久病体弱,寒从内生,导致气血受阳气温煦不够而寒凝。寒凝血瘀,在治疗上采用温经化瘀法,少腹逐瘀汤等是其代表方剂。常选用活血化瘀并有温经作用的药如:川芎、红花、鹿角霜、独活、威灵仙、穿山龙等药物。且配以温经散寒之品,如桂枝、附子、细辛、干姜、川乌、吴萸等。

少腹逐瘀汤方解

《医林改错》组成:当归9g,川芎9g,赤芍9g,延胡索9g,五灵脂9g,蒲*9g,没药6g,干姜6g,小茴香6g,官桂3g。用法:水煎服。每日2~3次。功用:活血化瘀,温经祛寒。主治:下焦虚寒,血瘀少腹,气机不舒,少腹积块疼痛,或疼痛无积块,或少腹胀满,或月经不调,其色或紫或黑,或有瘀块,或经期腰酸,或崩漏兼少腹疼痛,或赤白带下,官寒不孕等。

方解:上述诸证都是少腹瘀血所致,故方中以当归、川芎、蒲*、五灵脂活血化瘀为主要药物,配合延胡索、没药活血止痛。又本证瘀血由下焦虚寒导致,所以又用肉桂、干姜温经散寒,小茴香祛寒理气,既引药下行,又能行气以活血,共使血得温而行。瘀血消除,下焦得温,气机畅达,诸证亦随之消散。

附记:本方适用于瘀血内阻位于少腹部者,且见有下焦虚寒之证。临床多用于妇科病的月经不调、痛经、崩漏、不孕症,属于冲任虚寒而有瘀阻者。用本方治疗崩漏,是根据“瘀血不去,出血不止”的临床经验总结的一种治法,其实为瘀血阻络,使新血不能归经所致的崩漏,俟瘀血去,血络通,新血循经而行,其崩漏自止。但引起崩漏的原因很多,临证要详加辨析,必须确认是少腹有瘀血的才能使用本方。

(三)清热解毒化瘀法

用于热灼伤络,或热盛迫血妄行等证。证见衄血、呕血、便血、尿血、皮肤粘膜出血等。此外热毒内蕴引起局部气血运行失畅致成疮疡、红肿、疼痛等。治宜活血化瘀,配合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药物。犀角地*汤、清营汤、大*牡丹皮汤等可作为代表方剂。其清热化瘀药常选丹参、丹皮、栀子、赤芍、凌霄花、落得打、地龙、紫草、白蔹、鱼腥草、*针草、败酱草、地耳草、人中白、山慈菇、七叶一枝花、漏芦、白花蛇舌草等。亦可配用生地、玄参、犀角、银花、连翘、*芩、*连、大小蓟等。

1.犀角地*汤方解

《千金方》组成:犀角3~6g,生地*20g,赤芍10g,丹皮10g。用法:水煎服,犀角磨汁和服。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主治:①温热之邪深入血分,迫血妄行的吐血、衄血、便血等多种出血。②小儿痘疮、麻疹以及喉痧重证,热入营血,神昏谵语,斑色紫黑,舌绛起刺,脉象细数。

方解:本方重在清热凉血,解毒化瘀,为清热凉血的主方。温热之邪深入血分,易耗血动血,出现吐衄发斑,神昏谵语或蓄血发狂等证。此时不清其热则血不宁,不滋其阴则火不熄,不祛其瘀则斑不消,所以叶天士说:“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本方犀角清热凉血兼以解毒,生地养阴清热,配赤芍和营泄热,活血祛瘀,牡丹皮清热凉血散瘀,共奏清热解毒,凉血化瘀之功。

附记:本方为凉血解毒散瘀的代表方剂,许多清营凉血解毒的方剂多从此方衍化而来。临床可用于治疗高热、神昏、多种出血,紫癜、急*、癥瘕积聚出血,以及慢性浮肿合并出现伏热内燔、神志不清等证。

临证应用时,由于犀角价贵货缺,可用水牛角30~60g代替(我们曾试用*牛角代替犀角治疗温病血分证患者两例,亦取得了良好效果)。此外,如热人心包,神志昏迷,可同时服用安官牛*丸或紫雪丹,或在本方中加入菖蒲、胆南星、天竺*等。如热邪炽盛,可加*连、栀子清热解毒。斑疹重者,可加轻清之品如连翘、银花、大青叶以透热转气,疏透斑疹。蓄血发狂者,酌加桃仁、丹参、琥珀、大*以下蓄血,安神宁志。

2.大*牡丹汤方解

《金匮要略》组成:大*9g,牡丹皮9g,桃仁9g,冬瓜仁15g,芒硝9g(冲服)。用法:水煎服。每日2~3次。功用:泻热破瘀,散结消痈。主治:肠痈初起,发热,右侧少腹疼痛拒按,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腻,脉多滑数。

方解:以上诸症皆由肠腑热毒壅盛,气滞血瘀所致。故用大*清热解毒、攻下破瘀;丹皮凉血散瘀;芒硝辅助大*苦寒泻下,荡涤热毒瘀滞;桃仁助丹皮祛瘀行滞;冬瓜子清热利湿,化痰排脓;合用可使热清湿去,瘀消结散。

附记:本方为治疗肠痈(阑尾炎)的主方,适应于尚未成脓者。临证使用时,如热毒重者,可加银花、公英、败酱草;兼有恶寒者,可加薄荷、芥穗;湿盛舌苔厚腻者,可加藿香、佩兰。我在临床应用时,嫌本方少用理气药,本着气行则血行的原则,故多加用木香、川楝子、元胡、枳壳等行气之品,按其脉证,有时反佐少量附片(3g)于苦寒药之中,每能起到相反相成之效。

(四)祛风化瘀法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在临床治疗某些“风证”,如因风中脏腑经络,引起半身不遂,语言謇涩或肢体麻木不仁,或皮肤奇痒不止等血虚生风证,常以活血化瘀配合祛风通络药物。方剂如大秦艽汤、蠲痹汤、当归饮子等。祛风化瘀药如凌霄花、白芷、剪刀草、白鲜皮、络石藤、海风藤、桑枝、透骨草、白花蛇、乌梢蛇、僵虫,或加用秦艽、地肤子、防风等。

1.蠲痹汤方解

《百一选方》组成:羌活、防风、姜*、当归、赤芍、炙*芪各45g,炙甘草15g。用法:共为粗末,每剂15g,加生姜5片,水煎服。功用:益气活血,祛风除湿,宣畅营卫。主治:营卫两亏,风寒湿邪乘袭,遂成风痹,项背拘急,肩肘痹痛,手足拘挛,举动艰难,脉象缓弱且涩等症。

方解:风痹为患,本由营卫两亏,外邪乘袭,气血滞流,络脉不通。是故以归芪益化气血,配姜*、赤芍活血通络以宣畅营卫,即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再用羌活、防风祛风除湿而里外兼治,是谓蠲痹汤之故。

附记:本方以治风寒湿邪侵体为痹之患,但以风邪偏重者。临证时,若风痹冷痛日久,还可加入白花蛇、乌梢蛇、全虫、川乌、千年健等,以增强通经络、逐寒湿之功效。

2.当归饮子方解

《经验方》组成:当归9g,川芎9g,赤白芍各9g,生地12g,防风9g,白蒺藜9g,荆芥4.5g,何首乌9g,*芪9g,甘草3g。用法:水煎服。功用:活血祛风,解毒止痒。主治:慢性浸淫疮、风块疹、牛皮癣,以及老年瘙痒症等,病程较长,皮损肥厚,粗糙干燥,色素沉着,上覆痂皮或鳞屑,自发阵阵奇痒,尤以夜间为甚。舌质淡红或暗红,舌下见瘀丝、瘀点。脉弦缓或濡细。

方解:本方所治各证,是因风毒之邪侵袭人体,初患时湿热相搏于肌肤腠理,日久而耗血阻络,以致血虚血瘀生风化燥,肌肤失养所致。故用当归、川芎、赤芍,配生地、白芍、首乌以活血养血,用防风、白蒺藜、荆芥以祛风解毒止痒。*芪配当归以化生气血,以促风毒外泄,甘草调和诸药又可解毒,共奏活血养血,祛风解毒止痒之效。

附记:本方临床用治慢性浸淫疮、风块疹、牛皮癣、瘾疹等一些皮肤病和老年性瘙痒症,属于血虚血瘀而生风化燥者疗效较好。若属风毒初侵,且与湿热相搏,皮损红肿、糜烂、渗出毒水者,就要酌加清热解毒利湿的萆薢、连翘、土茯苓、苦参等品,以使风湿瘀毒并除。

(五)化痰活血法

(痰浊瘀阻脉络,以致血瘀痰浊互结。阻于肺络则喘逆唇青,流窜经络则痰核生成,留于脏腑则成症积痞块,上蒙清窍则癫痫狂乱。此类病证复杂而难治,常以活血化瘀配伍化痰散结之品,方如:千金苇茎汤、小金丹等。药如半夏、南星、贝母、竹沥、昆布、海藻、远志、射干、*药脂等。

1.苇茎汤方解

《千金方》组成:苇茎(鲜芦根)60g,薏苡仁24g,冬瓜仁24g,桃仁9g。用法:水煎服。功用:清肺化痰,逐瘀排脓。主治:肺痈,咳吐臭痰脓血,胸中隐隐作痛,肌肤甲错,发热或微热,脉滑数。

方解:痰热瘀血,互结肺中,酝酿而成肺痈。方用苇茎清肺泄热,薏苡仁清热利湿,桃仁逐瘀行滞,冬瓜仁涤痰排脓。合用能清肺泻热化痰,逐瘀活血排脓。

附记:本方是古代治疗肺痈的主方,用于肺痈初期可促使消散,防止化脓,若脓已成,可排脓于外。目前临床上多加味使用,主用于肺痈,其他一些肺热疾患等亦有疗效。毒热盛者,加银花、连翘、蒲公英、鱼腥草、*芩、金荞麦、生甘草,并可加入活血化瘀的赤芍、丹参等。如痰热重,加栝楼、贝母、桔梗。若病程日久,气血不足者,可加生*芪、当归、沙参等补托的药物。

2.小金丹方解

《外科全生集》组成:白胶香、草乌、五灵脂、地龙、木鳖各45g,乳香去油、没药去油、归身各22g,麝香9g,墨炭3.6g。用法:各研细末。用糯米粉36g煮糊,和上药捣匀为丸,每丸重0.9g,每次用*酒送服2~3丸。功用:化痰活血,通络散结。主治:痰核、瘰疬、流注、贴骨疽等初起肿硬作痛,皮色不变,属于阴证、实证者。

方解:乳香、没药、五灵脂活血化瘀,消肿止痛。配归身养血,地龙通络,墨炭消肿祛瘀。麝香、白胶香调气血、通经络、解毒消肿。草乌祛寒湿,通经络。木鳖子祛痰散结,消肿疗恶疮,全方祛寒通络,化痰散结,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是痰瘀并治的有效方剂。

本方可用于骨结核、痰核、阴疽等属于寒证、实证者。

(六)渗湿活血法

是以活血药与渗湿药合用。血与水关系至为密切,前人有“血水同源”“血不利则为水”之说。血瘀往往导致停水,水湿停滞亦能引起血瘀。临床常见水肿兼有唇色青紫,面色晦暗,舌质胖大而有瘀斑、瘀点,舌下脉络淡紫粗张。此种水肿可在产后恶露不行或闭经时发生。亦有水肿日久导致血瘀而病者,单用渗利药不易消肿,单用活血法亦难取效,必需渗湿药与活血药合用方可收功。代表方如调营饮、益肾汤等。具有渗湿活血作用的药物如:益母草、川牛膝、王不留行、鼠妇虫、落得打、马鞭草、平地木、琥珀、滑石、商陆、土茯苓、龙葵、薏苡仁、木通、防己、赤小豆、冬葵子、路路通等。常用渗湿利水药有泽泻、茯苓、猪苓等。

益肾汤方解

(山西省中医研究所经验方)组成:当归10g,赤芍10g,川芎10g,红花10g,丹参15g,益母草30g,白茅根30g,银花15g,板蓝根20g,紫花地丁15g。用法:水煎服。日二次,早晚服。功用:活血化瘀解毒,清热利水消肿。主治:水肿反复发作,腰痛,易感外邪,并见发热咳嗽,头痛咽痛,兼有唇色青紫,面色晦暗,或有出血倾向,苔腻,舌边有瘀斑、瘀点,舌下络脉淡紫略粗。

方解:中医认为血水同源,二者关系甚为密切。血瘀往往导致停水,水湿停滞亦能引起血瘀,故《金匮要略》有“血不利则为水”的说法。又据现代医学证明慢性肾炎时有肾小球阻塞,肾毛细血管痉挛、凝血、血栓形成,肾组织缺血、缺氧、纤维组织增生等变化。这些和瘀血证甚为符合。据此分析,故用丹参、当归活血祛瘀养血,配赤芍、川芎、红花、桃仁活血化瘀;用益母草、白茅根活血利水,且能清热降压;银花、板蓝根、地丁清热解毒驱邪。

附记:慢性浮肿腰痛临床表现有多种证型,而本方主要针对其病机有血瘀这个关键所在而遣方用药。所以实际临证时还宜据各位患者病情病势的不同情况,酌情配合健脾益气、温阳利水等法。

(七)攻下化瘀法

瘀血内结血室,腑实便闭病证,在治疗时运用活血化瘀兼通里攻下之药,如大*、芒硝、水蛭、虻虫等。方如桃仁承气汤、抵当汤等。具有化瘀、破结、通腑、清热的作用。近年来对许多外科急腹症如阑尾炎、肠梗阻等病常用此法治疗收到了显著效果。

桃仁承气汤方解

《温病条辨》组成:大*12g,芒硝9g,桃仁9g,当归9g,芍药9g,丹皮9g。用法:水煎服。每日1~2剂。功用:攻下化瘀,开结通腑。主治:治邪热与血搏结的蓄血证。证见少腹坚满硬痛,小便自利,夜热早凉,大便闭结,烦躁谵语,甚则如狂,脉沉实者。

方解:本方证为瘀热互结,腑实便闭的蓄血证。因蓄血偏于下焦,故少腹坚满硬痛。下焦蓄血而非蓄水,故小便自利。瘀热与糟粕互结,遂大便闭而腑气不通。瘀热上扰心神,故烦躁谵语,甚则如狂。方中桃仁破血祛瘀为主,配当归、丹皮以增活血之效,且丹皮又能清热,大*泻热逐瘀通经,芒硝软坚通便,泻下瘀滞,芍药养阴泻热。合用以攻下化瘀,开结通腑。

附记:本方可用于温病、内科杂病以及外科急腹症等而具有上述见证者。

(八)养阴化瘀法

本法主用于热病之后血虚体弱而夹有瘀血之证。多见于肝肾虚损,瘀血阻滞的病证。常见头晕目眩,潮热盗汗,腰膝酸软,或口眼歪斜,半身不遂,以及复发性口疮、尿血等症。在治疗上常以活血化瘀配合补血养阴药物,方如桃红四物汤、养血柔肝丸、青蒿鳖甲汤等。药如当归、白芍、生熟地、首乌、鳖甲、鸡血藤、夜交藤、元参等。

1.桃红四物汤方解

《医宗金鉴》组成:熟地*15g,赤芍12g,当归9g,川芎6g,桃仁9g,红花6g。用法:水煎服。功用:养血活血。主治:血虚血瘀所致的妇女月经不调、痛经、崩漏,以及内伤杂病的头痛、头晕、心悸、目眩等证,脉弦细或涩。

方解:方中熟地滋阴补血,当归养血活血,川芎行气活血,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合用而使阴血得补,瘀滞化除,冲任畅调。

附记:本方既可滋养阴血,又可活血祛瘀,可以说是调理一切血瘀证的基础方。我运用本方时,如无明显虚象,一般将熟地易为生地。芍药多用赤芍,并每加丹参,在细审虚实寒热的不同兼证时,以本方为基础,灵活加减施治于多种血瘀证,往往获得良效。兼有气虚者,加入人参、*芪。挟寒者可加炮姜、肉桂。有热者加*芩、*连、丹皮。伴见气滞胀痛或攻窜作痛可加香附、元胡、木香、郁金。气滞血瘀甚者或见症瘕积聚之证,每多加用三棱、莪术、乳香、水蛭等破血逐瘀之品。

2.养血柔肝丸方解

《经验方》组成:丹参9g,当归9g,赤芍9g,生牡蛎9g,玉竹9g,水红花籽9g,郁金6g。用法:蜜丸,每丸重6g,每服1丸,日三次。功用:养血柔肝,软坚散瘀。主治:胁痛,食纳不佳,脘腹部痞块积聚,舌质暗红,边有瘀点,脉沉弦细等。

方解:本方对肝血虚又兼气血瘀滞而设。用当归、玉竹滋阴补血,丹参、赤芍活血化瘀,牡蛎、水红花籽活血软坚,配郁金解郁止痛。

附记:本方临床多用于慢性肝病之肝脾肿大,胁下隐痛,或用于肝炎恢复期,属于肝血亏虚,瘀血阻滞者。另外,还可用于热病后遗症伴有血不荣筋、络脉失养、关节屈伸不利者,或癫痫日久,属于肝血亏虚且有瘀阻者。

(九)补气化瘀法

(用于病程日久,阳气不足,血行不畅,气虚血瘀,阻滞脉络。古人认为“气盛则血充,气衰则血少……”。血瘀症伴有头晕、气短、倦怠乏力气虚症者,以及中风后遗症,常以活血通络配合补气助阳药物,方如补阳还五汤等。药如*芪、*参、白术、附片、桂枝、寄生等。

补阳还五汤方解

《医林改错》组成:*芪60g,当归尾12g,赤芍12g,川芎9g,桃仁9g,红花9g,地龙9g。用法:水煎服。日二次。功用:补气活血,化瘀通络。主治:中风及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苔白,脉缓。

方解:本方所治诸证乃由气虚血滞、瘀阻脉络为患,故重用生芪补气以助行血通络,使祛瘀而不伤正,配合当归尾、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地龙活血通络,用于上证则正气复,瘀血祛,脉络通利,诸症自可逐渐好转。

附记:本方是补气药与活血化瘀药配伍的方剂,临床可用于中风及后遗症,小儿麻痹后遗症,以及其它原因引起的单瘫、截瘫属于气虚血瘀者。本方用药量宜注意:祛瘀药不宜重,*芪量不宜轻。*芪量可以从30~60g开始,效果不显再加。此方往往初期效果明显,后来进展减慢,仍宜守方继续服用,此时不必再增加*芪的用量。另外,还要据所兼挟之证化裁用药:肢体偏寒者,可加熟附子以温阳散寒;脾胃虚弱者,可加*参、白术以补气健脾;痰多加制半夏、天竺*以化痰;若失音可加菖蒲、远志等以开窍化痰;瘀血甚者可酌情加大桃仁、红花、川芎、芍药的分量,并可加入丹参、牛膝等以增活血化瘀之力。我们以此方为基础,稍事加减,制成中药复方静脉滴注剂,每天ml,并配服辨证施治汤药一剂,治疗急性脑血栓形成例患者,按28天统计,有效率为98.2%。

(十)祛瘀止血法

用于咳血、衄血或尿血崩漏等出血疾患,而血色紫黯或夹有瘀块,胸脘部或少腹闷胀而痛,潮热心烦,舌质紫黯。常选用活血化瘀且有止血功能的方剂如小蓟饮子、逐瘀止崩汤等。药如花蕊石、鲜藕汁、白茅根、大小蓟、炒蒲*、茜草炭、琥珀、三七等品。

1.逐瘀止崩汤方解

《经验方》组成:当归、五灵脂、炒丹皮、炒丹参、阿胶(蒲*炒)各9g,川芎、艾叶炭、没药各6g,三七3g(冲服),乌贼骨12g,龙骨、牡蛎各18g。用法:水煎服。日二次。功用:祛瘀止崩,兼以镇痛。主治:瘀滞崩漏,血色紫黑而有瘀块,小腹疼痛拒按,血块排出后,疼痛减轻,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沉涩。

方解:瘀血阻滞,血行失常,故崩漏。离经之血,结成瘀块,故腹痛拒按,时下紫黑血块。本方当归、川芎、丹参、丹皮、没药活血祛瘀,兼以止痛。阿胶、艾叶、三七均能止血,而三七又能祛瘀止痛,配以乌贼骨、龙骨、牡蛎等收涩品,更加强了止血效果。全方祛瘀止崩,兼能镇痛,故可治疗瘀滞崩漏证。

2.小蓟饮子方解

《济生方》组成:生地*24g,小蓟根15g,滑石15g,通草6g,炒蒲*9g,淡竹叶6g,藕节12g,当归9g,山栀6g,炙甘草3g。用法:水煎服。日二次。功用:凉血止血,化瘀通淋。主治:下焦热结,血淋。

方解:本方是治疗血淋的常用方剂。血淋多因热结下焦,迫血渗于尿中所致。方中小蓟、藕节凉血止血。蒲*祛瘀止血,又用当归补血和血、引血归经。滑石、竹叶、通草利尿通淋,导热外出。栀子清泻三焦之火,引热下行。生地凉血养阴,利尿而不伤阴。甘草调和诸药,使利而不致太过。故全方可用治血淋证。

附记:本方治淋以急证、实证为宜,若血淋日久正虚,则宜辅以扶正之法。我运用本方治疗血淋、血尿证,一般还加入琥珀、牛膝、旱莲草等,可获良效。

(十一)开窍活血法

是指以通阳开窍或清心开窍而兼活血化瘀的一种治法,前者适用于瘀阻头面诸窍而致的头痛昏晕、脱发、面色青紫、解颅、脑震荡后遗症等,方如通窍活血汤;后者适用于热病内陷心包,邪热煎血成瘀,阻塞清窍所致的躯体灼热、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唇爪青紫等证,代表方剂如犀珀至宝丹、犀地清络饮等。具有开窍活血作用的药物如:麝香、冰片、郁金、菖蒲等。

1.通窍活血汤方解

《医林改错》组成:赤芍9g,川芎9g,桃仁9g,红花9g,老葱3根,鲜姜3片,红枣7枚,麝香0.2g(冲服)。用法:*酒60g,与水同煎,日2~3次分服。功用:活血通窍,行瘀疏络。主治:血行不畅,瘀滞内停于头面、上部的血瘀证,以及妇女干血痨等。舌质紫暗,脉涩。

方解:瘀血内阻,经络不通,瘀阻头面而致头痛、昏晕、耳聋、脱发等证。方用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活血消瘀;麝香开通诸窍,活血通络;姜枣调和营卫;老葱通阳入络;*酒温经活血以行药力。使瘀化窍通,诸症息除。

附记:本方为活血通窍的常用方剂,方中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活血化瘀为主药,加上麝香的通窜,其活血祛瘀之力更强,长于通窍活血。临床上可用治久聋、酒糟鼻、紫斑症、顽固性头痛、偏头痛及内伤瘀积等属于血行障碍引起的慢性疾患,并可用治肌肤甲错,两目暗黑的干血痨证。我根据中医“血不利则为水”的学说,以及该方治疗头面诸疾的特点用此方稍事加减治疗小儿脑积水症,亦取得了显著效果。

方中麝香药源不足,价格昂贵,一般疾患有用白芷、冰片、石菖蒲代用的。另外*酒用量,由于产地不同,浓度有异,加之体质强弱,以及患者平素嗜酒与否之差,故临床尚需灵活掌握。

2.犀地清络饮方解

《通俗伤寒论》组成:犀角汁四匙(冲),粉丹皮9g,青连翘9g,淡竹沥12g,生地24g,赤芍9g,桃仁9g,生姜汁二滴(冲)。用法:先用鲜茅根一两,灯芯五根,煎汤代水,煮上药,鲜石菖蒲汁两匙冲。功用:清营泄热,开窍通瘀。主治:热闭心包,血络瘀滞,证见发热夜甚,神昏谵语,漱水不欲咽,舌绛无苔,望之若干,扪之尚润,或紫晦而润等。

方解:本证为热炽营中,治当清营泄热,但兼邪闭心包,则应合以清心开窍,且血络瘀滞,又必兼以活血通瘀。故用犀角、生地清热凉血,兼以解毒,配赤芍、丹皮活血祛瘀,更加桃仁、茅根活血凉营,连翘、灯芯清心泄热,佐用菖蒲、竹沥、姜汁以涤痰开窍。共奏清泄包络瘀热之效。

(十二)温阳化瘀法

是指回阳救逆兼活血化瘀的一种治法,适用于急病暴病或因素体正虚,邪气太盛,或汗下太过,阴液骤损,而导致亡阳、气脱、血瘀等特殊变化者。证见神识恍惚,气短息促,四肢厥逆,冷汗淋漓,唇爪青紫,脉微细欲绝等症。宜速投活血化瘀配合回阳救逆之品,方如王清任的救急回阳汤。药如人参、附子、肉桂、干姜、龙骨、牡蛎等。

急救回阳汤方解

《医林改错》组成:*参24g,附片9g,干姜10g,白术12g,甘草9g,桃仁9g,红花9g。用法:水煎服。日二次。功用:回阳救逆,温通气血。主治:外感温病,或内伤杂病因失治误治,导致亡阳、气脱致瘀,证见神识恍惚,气短息促,四肢厥逆,冷汗淋漓,唇爪青紫,脉微欲绝等症。

方解:急救回阳汤是回阳救逆与活血化瘀法则的结合运用。方中用大量的*参、附片、干姜、甘草回阳救逆,白术健脾补中,以助回阳之力,因阳气暴脱,血随之而瘀,故佐桃仁、红花以通气血之路,则更易回阳。

附记:此方是为阳气骤脱而设的应急之法,因病情重,病势危,临证时应酌情配用作用迅速的针剂,如参附注射液、人参注射液、生脉注射液、枳实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等积极进行抢救。另外,本方为应急而设,使用时必须适可而止,一旦阳回脱止,即应根据具体情况辨证施治。

以上仅是一些常用例证,但在实际临证时,病情往往虚实混杂,寒热并见,急缓交错,这就需要详加辨析病机,分清主次症候。同时还要针对各种瘀证的特异性,变通以上所述的常用治法。通常达变,不拘泥一点,使药证丝丝入扣,步步合拍,以促早日康复。由于患病部位不同,选方用药也应有所选择:

如在头部的疾患,像较严重的脱发、脑积水、脑部占位性疾患及一些顽固的头痛、面痛等,则用“开窍活血法”的通窍活血汤之类;

在胸部的如心绞痛、厥心痛、胸痹,则用宽胸祛瘀法的“冠心Ⅱ号”、栝楼薤白白酒汤之类;

如在胁肋部的肝脾肿大,肝胃气痛等症,则用行气活血法的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之类;

如在下部的像下元虚寒之痛经、官寒不孕等症,则用“温经活血法”之“少腹逐瘀汤”之类。

其他如半身不遂用“益气活血法”之“补阳还五汤”之类;

血尿、低热用“养阴活血法”之“六味地*汤合桃红四物汤”之类;

疖肿、肠痈用“清热活血法”之“*连解毒汤”合“大*牡丹皮汤”之类等等。

总之,我临床多以丹参桃红四物汤《经验方》为基本方加减。

头部注意用川芎、白芷;胁肋多用郁金、元胡、香附、赤芍;上肢用桂枝;下肢用川牛膝。病久体弱重用*芪、当归、鸡血藤;血热有瘀多加丹皮、紫草;积聚包块多加三棱、莪术;证情顽固考虑加入虫类药物;神志方面多加琥珀之类;妇科及水肿则加入益母草之类;骨伤加苏木、川断、自然铜等;出血、疼痛明显者加三七之类;血压高或伴有食欲不振或防止腻胃等则用山楂、鸡内金之类;任何瘀血证,都可考虑加入丹参,但本药用量过大可引起便溏,不可不加以注意。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摘自《瘀血证治》(修订本》张学文著—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一切遵医嘱,切不可给自己妄下诊断。

杏林墨香

扫描

1
查看完整版本: 总结临床必须掌握的瘀血证的治法方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