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品、香药一直是古人美容、化妆的主要用品,可以用于洗脸、洗澡,还可以做成涂抹的面脂、口脂、傅粉和润发的头油。
用香药美容不仅可以达到清洁皮肤、美白润泽的功效,一些药香还具有治疗皮肤疾病的作用。
上古时,古人用香草泡汤沐浴,认为可以祛病、祛邪,所以在祭祀前要用香汤沐浴。如《夏小正》记载:“五月……蓄兰为沐浴也”,《周礼·春宫》记载:“女巫,掌岁时被除衅浴。”郑玄注云:“衅浴,谓以香熏草药沐浴。”屈原于《九歌·云中君》中写道:“浴兰汤兮沐芳,华彩衣兮若英。”描绘的就是女巫祭祀时沐浴的情景。后来,用香药沐浴成为香体美颜的一种方法,特别是皇家沐浴,用香极为奢华。
据《赵后外传》所载,飞燕以五蕴七香汤沐浴,合德则沐以豆蔻汤。东晋王嘉《拾遗记》中还记有裸游馆的故事:汉灵帝用西域供奉的茵墀香煮汤,宫人用此汤浴浣后,将残水流入渠中,渠名曰“流香渠”。寻常富家贵族则多用澡豆、皂荚、胰子、香皂等物洗浴,有些讲究的,要在其中加香药,不仅可令肌肤芳香,而且能养颜美白,有的更具祛斑、消粉刺、除皱等奇效。
一、澡豆
澡豆以豆粉为主,另掺以多种草药及香药配伍而成,最早见于东汉,后流行于世家大族中,是宋代以前士绅净面洗浴必备之物。南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中载有一则关于澡豆的笑话:“王敦初尚主,如厕……既还,婢擎金澡盘盛水,琉璃碗盛澡豆,因倒着水中而饮之,谓是干饭。群婢莫不掩口而笑之。”王敦士族出身,又是朝中驸马,却将澡豆误认为干饭,以致遭到婢女嘲笑,可见在魏晋南北朝时,澡豆还属稀罕之物。唐代时,澡豆已成为贵族家中必备的美容洗浴用品,男女皆用。孙思邈的《千金翼方》中曾言:“面脂手膏,衣香澡豆,仕人贵胜,皆是所要。”
唐代澡豆方很多,如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韩鄂的《四时纂要》等均有所录。其中以美白为主的药方最为多见,如《千金翼方》中所载澡豆方:“白鲜皮、鹰屎白、白芷、青木香、甘松香、白术、桂心、麝香、白檀香、丁子香各三两,冬瓜子五合,白梅三七枚,鸡子白七枚,猪胰三具,面五升,土瓜根一两,杏仁二两(去皮)。上十七味,以猪胰和面,曝令干,然后诸药捣散,和白豆末三升。”
用此方洗手面,据说可以“十日如雪,三十日如凝脂,妙无比”。除美白用的澡豆方外,还有去臭气、皱纹、粉刺、酒糟鼻的澡豆方。
二、肥皂
制作澡豆需用豆粉。古人认为用粮食美容,有与人争食之嫌,所以寻常百姓多用皂荚、肥皂等物代替澡豆。《竹屿山房杂部》曾记述“肥皂”“皂角”“猪牙皂角”“香皂”四果荚,均可“洗油腻,甚益粉黛”。自南宋后,以肥皂荚制固体皂开始流行,并且在其中加入多种香药,所以有“香皂”一说。世家大族所用香皂,如同澡豆,也配入珍贵药物,甚至用到沉麝檀脑等名贵香药,以达到香肌润肤,并且遮掩皂荚中涩味的目的。
明万历年间胡文焕所辑《香奁润色》中记有一款“香肥皂方”:“甘松、藁本、细辛、茅香、藿香叶、香附子、三柰、零陵香、川芎、明胶、白芷各半两,楮实子一两,龙脑三钱(另研),肥皂半斤(不驻者,去皮),白蔹、白丁香,白芨各一两,栝蒌根、牵牛各二两,绿豆一斤(酒浸,为粉)。上件先将绿豆并糯米研为粉,合和入朝脑为制。”并言:“此方洗面,能治靥点风刺,常用令颜色光润”清宫中有“加味香肥皂方”,具润泽肌肤、延缓衰老之效,且香气浓郁,可嫩面玉容,是慈禧太后的最爱。光绪朝《老佛爷用药底簿》中载有此香皂方:“檀香三斤,木香九两六钱,丁香九两六钱,排草九两六钱,广陵九两六钱,皂角四斤,甘松四两六钱,白莲蕊四两六钱,山柰四两八钱,白僵蚕四两八钱,麝香八钱,冰片一两五钱。共研极细面,红糖水合,每锭重二钱。”清德龄《御香缥缈录》曾记载,慈禧太后至晚年,肌肤仍若少女般润滑白净,大抵有此香皂之功。
三、香泽
香泽是古人用来润发、香发的物品,明清时又叫作头油。王夫之的《楚辞通释》中写道:“芳泽,香膏,以涂发。”《诗经》中有“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句。朱熹注:“膏,所以泽发者。”可见,头油很早就使用了。先秦时期,香泽多用兰、蕙为原料,所以又称为“兰泽”如宋玉的《神女赋》中有“沐兰泽,含若芳”句。到了汉代以后,香泽的制作工艺和药物配伍讲究更多,如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所录香泽方,以草本香药为主,并凭火煎,以催化药力,工序比较繁复:“青木香、白芷、零陵香、甘松香、泽兰各一分,用绵裹。酒渍再宿,内油里煎再宿,加腊泽斟量硬软即火急煎。着少许胡粉胭脂讫,又缓火煎令粘极,去滓作梃,以饰发,神良。”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所载“合香泽法”则更为繁复:“好清酒以浸香(夏用冷酒,春秋温酒令暖,冬则小热)。鸡舌香(俗人以其似丁子,故为“丁子香”也)、藿香、苜蓿、泽兰香,凡四种,以新绵裹而浸之(夏一宿,春秋再宿,冬三宿)。用胡麻油两分,猪脂一分,内铜铛中,即以浸香酒和之,煎数沸后,便缓火微煎,然后下所浸香煎。缓火至暮,水尽沸定,乃熟(以火头内泽中作声者,水未尽;有烟出,无声者,水尽也)。泽欲熟进,下少许青蒿以发色。以绵幕铛嘴、瓶口,泻著瓶中。”
到了宋代,桂花、茉莉等南方花卉逐渐为人们所熟识,并且因其“香之清婉,皆不出兰芷下”而成为重要香药,并多用于香泽、头油中。如《陈氏香谱》中记载的“香发木樨油”方:“凌展摘木樨花半开者,拣去茎蒂令净,高量(粱)一斗,取清麻油一斤,轻手拌匀,捺瓷器中。厚(后)以油纸密封罐口,坐于釜内,以重汤煮一饷久,取出,安顿稳燥处。十日后倾出,以手沘其清液,收之,最要封闭最密。久而愈香。如此油匀入*蜡,为面脂,馨香也。”此方中所说的木樨花即桂花,由于桂花比“烧香泽法”中所用的沉檀麝甲等香药价廉易得,所以宋以后女子最常用的头油都以桂花为主料。
四、傅粉香
古人化妆用的香粉也多以香药制成,如最为常用的铅粉,就是以金石类香药调配花草香粉或其他药物烧化而成。但由于铅粉属于重金属,常用会令脸色发青,所以最上等的香粉多以天然香药为主要原料。如杨贵妃有“每有汗出,红腻而多香”的异状,就是因为涂有“利汗红粉香”一类的香粉所致。在明周嘉胄《香乘》中录有此方:“滑石一斤(极白无石者,水飞过),新红三钱,轻粉五钱,麝香少许。上件同研极细,用之。调粉如肉色为度,涂身体,香肌、利汗。”
五、面脂香
古时女子化妆,洁面后要先涂以面脂,然后傅粉。面脂也称面药、面膏,除滋润皮肤外,还兼有美白、去皱、祛斑等功效。如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录有多款面脂方,多用香药配伍,以美白为主的“五香散”面脂方:“荜豆四两,*芪、白茯苓、萎蕤、杜若、商陆、大豆*各二两,白芷、当归、白附子、冬瓜仁、杜衡、白僵蚕、辛夷仁、香附子、丁子香、蜀水花、旋覆花、防风、木兰、芎?、藁本、皂英、白胶、杏仁、梅肉、酸浆、水萍、天门冬、白术、土瓜根各三两,猪胰一具(曝干)。上三十二味下筛,以洗面。二七日白,一年与众别。”
六、口脂香
口脂类似于今天的唇膏和口红。其制法类似于面脂,也多用香药调配。唐孙思邈《千金翼方》《备急千金方》及王寿《外台秘要》中都记有多款口脂方。《千金翼方》中的“古今录验甲煎方”:“沉香、甲香各五两,檀香半两,麝香一分,香附子、甘松香、苏合香、白胶香各二两。上八味捣碎,以蜜和,纳小瓷瓶中令满,绵幕口,以竹篾十字络之,又生麻油二升,零陵香一分半,藿香二分,茅香二分,又相和水一升,渍香一宿,着油内,微火上煎之半日许,泽成去滓,别一瓷瓶中盛,将小香瓶覆着口,入下瓶口中,以麻泥封,并泥瓶浓五分,埋土中,口与地平,泥上瓶讫,以糠火微微半日许着瓶上放火烧之,欲尽糠,勿令绝,三日三夜煎成,停二日许得冷,取泽用之,云停二十日转好,云烧不熟即不香,须熟烧,此方妙。”“此方所写,也是“甲煎口脂”的普通制法。为便于使用,唐代口脂制成圆柱状,形近今天的口红。《外台秘要》还载有制口脂模具法:“取竹简合面,纸裹绳缠,以熔脂注满,停冷即成口脂,模法取干竹径头一寸半,一尺二寸锯截下两头,并不得节坚头,三分破之,去中,分前两相着合令蜜,先以冷甲煎涂摸中合之,以四重纸裹筒底,又以纸裹筒,令缝上不得漏,以绳子牢缠,消口脂泻中令满,停冷解开,就模出四分,以竹刀子约筒截割令齐整,所以约筒者,筒口齐故也。”
?内容整编?浅语陌兮
?内容来源:时雅莉:《药香制作技艺》,北京: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年,7月。
?排版编辑?朏朏?图片来源:弘益茶道美学图库。扫描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