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鲜别名八股牛、山牡丹、白、白羊鲜、藓皮、羊金雀、儿椒(东北各省)、千斤拔、臭哄哄(山东),大香、臭骨头蹄草地羊鲜好(江苏)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等省。内蒙古主产区主要分布在海拉尔、牙克石、陈巴尔虎旗、额尔古纳右旗、额尔古纳左旗、莫力达瓦旗、阿荣旗、扎兰电、鄂温克族自治旗、新巴尔虎左旗、鄂伦春旗等地。
白鲜植物株型美观,花色绮丽,也是很好的绿化宿根花卉。目前,市场供应的白鲜皮以野生品为主,加上近年来随着市场对白鲜皮需求量的增加,滥采乱挖现象严重,白鲜野生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濒临枯竭。因此积极开展白鲜规范化栽培、野生或半野生抚育研究,对缓解资源缺乏、白鲜种质资源的保存及进一步的开发利用有重要意义。
白鲜的生物学特性
一、植物学特征白鲜为多年生宿根草本,全株有强烈香气。根斜生,肉质粗壮,多支根,淡*白色,具小瘤状凸起和皱纹。茎直立,基部木质化,幼嫩部分密被长毛及水泡状凸起的油点。小叶对生,无柄,位于顶端的一片则具长柄,椭圆至长圆形。总状花序花瓣白带淡紫红色或粉红带深紫红色脉纹,倒披针形。成熟的果(蓇葖)沿腹缝线开裂为5个分果瓣,内果皮蜡*色,有光泽,每分果瓣有种子2~3粒;种子阔卵形或近圆球形,长3~4毫米,厚约3毫米,光滑,种子千粒重14.克。
二、生长发育习性白鲜种子有后熟特性,采收后立即播种或经过层积处理出苗率可达90%。种子干燥贮存2个月后再层积处理,出苗率为40%~60%;在室温下长期干燥贮存的种子,播种后几乎不出苗。白鲜种子适宜的发芽温度为16~20℃。当条件适宜时,播种后15~18天出苗。当年生植株株高10~15厘米,冬季能自然越冬;二年生植株株高20厘米以上,主根长15~20厘米;三年生苗开始开花结实。栽培白鲜生长期天左右,4月下旬返青出土,9月下旬地上部分开始枯萎。白鲜的花期5~6月,果期8~9月。
三、对环境条件的要求白鲜生于丘陵土坡或平地灌木丛中或草地或疏林下,石灰岩山地亦常见。白鲜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怕旱、怕涝。前茬地以甘薯、小麦、水稻、玉米、豆类、粟等作物为宜;亦可与薏苡轮作。
白鲜的栽培技术
一、品种类型目前栽培、野生或半野生抚育所用均为白鲜。
二、选地、整地、施肥以选地势高燥、向阳、排水良好、土质肥沃疏松、富含腐殖质的中性或微酸性沙质壤土平地或缓坡地栽培为宜。低洼易涝、盐碱地或重黏土地不适宜,最好应有排灌条件。深翻地25~30厘米,同时根据肥力情况施充分腐熟农家肥22.5~30吨/公顷。打碎土块后,直播做成70厘米的垄;育苗移栽做成宽1~1.2米、高15~20厘米的床,长度根据地块决定,床间距50厘米;扦插做成1米宽的苗床,床面整平后用敌克松消毒移栽地应选择排水良好的缓坡地,山区可利用阳光充足的山坡荒地、果园及人工幼林的行间栽培,也可利用承包的榛子园等低矮灌丛空间栽培。
三、栽培方式白鲜可以采用播种、育苗移栽、扦插、分株方式繁殖。生产上现在主要用播种繁殖,先集中育苗,生长1~2年再进行移栽。
1、直播生产秋播的播种期为10月上旬至11月初,春播的播种期为4月中旬至5月上旬。
秋季播种出苗早、苗齐。秋播的种子需用40~50℃的温水浸泡24小时,然后播种。播种时搂平床面,按行距12~15厘米开沟,沟深4~5厘米,将种子同细沙一起播到沟内,覆土1~3厘米,每公顷播种量~千克。覆土后床面稍加镇压,有条件的畦面盖一层厚度1~2厘米的稻草或油松、红松、马尾松的落叶保湿,第二年春天即可发芽。
春播的白鲜种子需进行低温层积处理。由于白鲜种子具有生理后熟的特点,需层积催芽处理,以完成种子的胚胎后熟,从而有效解除种子休眠。具体方法:将种子放在容器中,倒入清水没过种子,浸泡48小时,然后捞出来把水控干,用细沙按沙子与种子3:1的体积比例进行拌种,将沙子与种子搅拌均匀,装入无纺布的袋子中,选择排水良好的地方挖坑,将种子埋起来贮存。春播时将经过“层积处理”已发芽的种子均匀撒播在做好的床面上,然后覆盖细土,再覆盖稻草或松针,与秋播相同出苗前使表土层始终保持湿润状态,遇春旱需及时浇水。
2、育苗移栽幼苗生长12年,在秋季地上部枯萎后或翌春返青前移栽,秋栽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春栽4月下旬至5月初。移栽时将苗床内幼苗全部挖出,按大小分类,选当年生块茎且呈扁球形、色淡*、芽眼多、健壮无病虫伤疤、横径1.4~1.6厘米、组织较幼嫩者作种用。栽种前将块茎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0倍液浸种5分钟,稍晾干,随即栽种。行距25~30厘米、株距20~25厘米,根据幼苗根系长短开沟或挖穴,顶芽朝上放在沟穴内,使苗根舒展开。覆土要过顶芽4~5厘米,覆后踩实,干旱时栽后要浇透水。
3、扦插繁殖吉林延边在6月末前选出生长健壮的白鲜枝条剪下,插条只选带叶条,忌用主干。放入高锰酸钾水中浸泡20分钟,叶面经常喷水,20天后根部愈伤组织形成,40~60天生根。生根后及时移床进行炼苗,并进行常规处理。也可以将基质消毒后装入营养钵中,摆放在育苗盘内,插条处理后扦插与营养钵内,深度同上,上遮阴网,生根后可减少缓苗这一环节。
4、分株繁殖吉林延边春季将白鲜苗起出,白鲜根部呈龙爪形状,用利刃从根部“十”字形切割成4株,然后再视芽苞情况分成小株,每小株上3~5个芽。分割后用50%多菌灵浸泡2小时,放在背阴处干燥24小时,然后栽到已做好的苗床上,株行距为30厘米×30厘米。栽后搭遮荫棚,常规管理即可。
白鲜的田间管理
1、中耕除草春播后10~15天出苗。待幼苗长出3~4枚叶片时开始除草,杂草长出2片真叶时,要尽快拔掉。如果杂草过大,拔草时容易将种子或小苗带出来。幼苗生长期田间除草要及时,整个育苗期至少除草3~4次。移栽田需经常松土除草,每次除草后向茎基部培土,防止幼根露出。
2、水肥管理播种后出苗前始终保持湿润状态,如春季干旱应及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用喷壶进行浇水或微喷。育苗地在播前已施足底肥,二年生苗在生长盛期适当追施氮磷肥,也可用0.3%~0.5%磷酸二氢钾液进行叶面喷肥。秋季地上部分枯萎之后,除去残存茎叶,床面盖土2~3厘米,以利于幼苗越冬。
7~8月高温多雨季节要做好移栽田的排水工作,防止田间积水造成烂根。同时增施磷钾肥,以利于根部生长。秋季枯萎后及时割去茎叶,床面盖土或盖一层充分腐熟的农家肥,利于根部越冬和翌年植株生长。
3、摘花去蕾白鲜5~6月开始开花,不采种子的植株在孕蕾初期和开花期要摘掉花蕾和花,以促使根系发育,增加根重。用剪子摘蕾时注意不要伤害茎叶。
白鲜病虫害防治白鲜病害主要有霜霉病、菌核病、锈病、灰斑病等;虫害主要有地老虎、蝼蛄、蛴螬及*凤蝶幼虫等。
一、霜霉病
1、危害症状。霜霉病多发生在叶部。3月开始发病,发病初期产生淡绿色水渍状小点,病斑边缘不明显,后期发展为*色不规则病斑,湿度大时叶背产生灰白色霉层,逐渐变为深灰色。
2、防治方法。可以在发病初期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倍液喷雾,发病较重时用58%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倍液,或69%烯酰·锰锌可湿性粉剂倍液,或40%乙膦铝可湿性粉剂倍液,或50%瑞毒霉倍液、甲基硫菌灵倍液喷雾,隔7天喷1次,连续防治2~3次,可有效控制霜霉病的蔓延。同时,可结合喷洒叶面肥和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防治,效果更佳。
二、菌核病
1、危害症状。菌核病危害茎基部和叶片。3月中旬发病,初生水渍状斑,后扩展成淡褐色,造成茎基软腐或纵裂,病部表面生出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叶片染病,叶面上出现灰色至灰褐色湿腐状大斑,病斑边缘与健部分界不明显,湿度大时斑面上现絮状白霉,终致叶片腐烂。
2、防治方法。可用1:2的草木灰、熟石灰混合粉千克公顷,撒于根部四周;1:8硫*、石灰混合粉75千克/公顷喷于植株中下部,可在抽薹后期或始花期、盛花期施用,以消灭初期子囊盘和子囊孢子。在始花期,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50%多菌灵,或40%纹枯利可湿性粉剂0倍液,或0.2%~0.3%波尔多液,或13波美度石硫合剂喷洒植株茎基部、老叶和地面上;40%菌核净0~0倍液,或50%腐霉利0~1倍液,在病发初期开始用药,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药2~3次。
三、锈病
1、危害症状。锈病主要危害叶片、叶柄和茎。3月上中旬发病,叶片染病初期产生*白色至*褐色小斑点,后逐渐扩大,现*褐色夏孢子堆,突破表皮散出褐红色粉状物,即夏孢子。深秋,从病斑上长出黑色的冬孢子堆,严重的致叶片干枯早落,影响产量。
2、防治方法。发病初期喷洒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0~0倍液,或50%萎锈灵乳油倍液,或50%硫*悬浮剂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倍液,或6%氯苯嘧啶醇可湿性粉剂0~0倍液,每隔15天喷1次,防治1~2次,采收前5天停止用药。
四、灰斑病
1、危害症状。白鲜灰斑病是近年来生产上新发生的病害,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可危害叶柄。7月初始发,发病初期产生*褐色小斑点,逐渐扩展为直径1.2~17.6毫米椭圆形或多角形灰褐色病斑,有*色晕圈,病斑上具深褐色针尖大小粒状物。发病严重时,病斑互相愈合成不规则病斑,明显受叶脉限制形成多角形,后期导致*化提早落叶。
2、防治方法。可在叶部发病初期喷洒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0倍液,或多菌灵胶悬剂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倍液。
五、地老虎、蝼蛄和蛴螬
1、危害症状。地老虎、蝼蛄和蛴螬主要危害白鲜幼苗及块茎。
2、防治方法。在碎土、作畦、松土等作业时人工扑杀;彻底清除田间与田边的杂草、枯枝、落叶、残株。发生时用敌百虫1:15倍的水溶液拌入炒香的麦麸或豆饼,配制毒铒,傍晚撒于田间诱杀,或在畦帮上开沟,把毒铒撒入沟内覆土1~2厘米,诱杀效果更好。也可选马粪、鹿粪等纤维较高的粪肥,用敌百虫1:15倍的水溶液拌潮,在作业道上放成小堆,并用草覆盖,诱杀效果较明显。
六、*凤蝶幼虫
1、危害症状。白鲜虫害较少,6~8月偶有少量*凤蝶幼虫咬食茎叶。
2、防治方法。人工捕捉或在幼虫幼龄期喷90%敌百虫倍液,5~7天喷1次,连喷1~2次。